Quantcast
Channel: 保育
Viewing all 156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50人遊行抗議政府hea立動保法 促全面保障動物權益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擬訂立《動物福利法》,但多個民間團體憂慮新訂的法例不全面,「香港動物福利法(民間草擬)」昨日(1月20日)發起遊行,要求全面檢討法例,並保障寵物以外的動物權益。

議會陣線毛孟靜、土地正義聯盟朱凱迪、新民主同盟范國威、人民力量陳志全等多名立法會議員,以及關注動物權益的團體,共約250名遊行人士於下午2時在中環遮打花園起步,遊行至政府總部東翼前地公民廣場。不少遊行人士帶同寵物參與遊行集會。

IMG_2713

毛孟靜發言指出,隨著時代轉變,動物權益受到廣泛關注,她認為政府所倡議的《動物福利法》是「寵物為本」,忽略其他野生動物,希望政府新訂的法例內容「唔好好似百子櫃執出嚟咁散」。

朱凱迪指新界東北即將發展,村民被逼遷,多達5,000隻貓狗面臨被遺棄。他批評政府只安排村民入住公屋,但未有方案安置他們所飼養的貓狗,成為遺棄動物的幫兇。朱凱迪要求政府增撥資源給動物管理中心及提供完善的安置方案。

范國威指,香港的動物保護法較國際社會落後,仍出現無日無之的殘酷虐待動物事件,促請政府參考世界各地,將動物保護法類別上加入責任條款,制止殘酷虐待動物的事件發生。

陳志全以近日收緊長者綜援作例,「長者都仲話有張票係你,但動物是無票」,斥責政府漠視動物權益,「執法不力是紙上談兵,敷衍立法就更可恥」,促請政府全面檢討法例。社民連副秘書長周嘉發要求推行絕育放回,不要將拯救的責任放在義工團體上。

不少參與人士帶同寵物一同遊行。(3)

救救港豬代表Joyce表示,農場動物往往受社會忽略,亦涉及消費者的道德責任問題,但牠們亦都是有思想感情的個體,例如豬喜歡玩泥沙,但夾欄令牠們難以轉身。

素看地球戴秀惠指,她的狗Cissy已經長達4年吃素,除了要減輕耳朵發炎,亦希望傳遞「禽、畜、魚都是動物」、「愛一種動物就不要傷害另一種動物」的信息予大眾。

遊行集會於下午5時結束,集會義工呼籲在場人士出席下月17日在灣仔會展外舉行的反皮草貿易集會。

IMG_2749

記者:陳紫晴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談灣仔繞道、與皇后碼頭

$
0
0

灣仔繞道終在2019年1月20日通車,但一件具重大爭議的相關事件,彷彿已隨時間煙沒,這就是2007年清拆皇后碼頭事件。

2007年5月,皇后碼頭為建中環灣仔繞道被面臨被拆;在一片爭議聲中,皇后碼頭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根據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簡稱古諮會),歷史建築可分三級,以一級為最重要。一級歷史建築代表什麼?它代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

燕尾蝶疲倦了 在偉大佈景下
這地球若果有樂園 會像這般嗎?

說「保存」這個、「重置」那個,結果呢?12年過去,灣仔繞道已建成,但這個「一級歷史建築」的重置仍然遙遙無期,據說現時組件大部分「秘密」(?)存放於大嶼山狗虱灣政府爆炸貨倉內—說好的重組、原址保留,一一成為空話。政府別的不懂,卻最懂得「不了了之」四隻字,近十年尤有過之。

摘去鮮花 然後種出大廈
層層疊的進化 摩天都市 大放煙花

我明白社會的發展,避免不了犧牲。但,如何在發展的同時,兼顧好保育與歷史的保存?陰謀論一點去理解,政府似乎更想的是「換血」—換的不單是「人」(每天150人單程證,你懂的)、更是一個又一個「具殖民地特式的建築」。從昔日的皇后碼頭、菜園村,到未來的皇都戲院、甚至郊野公園,我們還剩下多少能擁抱的過去?

耀眼煙花 隨著記憶落下
繁華像幅廣告畫

更諷刺的是,近幾天不少報導均指出,建成的繞道比起舊路快不了多少。耗資360億元的大白象,讓大家多快了3分鐘,甚至沒有快過(不過隨時間過去,通車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吧?);更有路牌出錯成為交通擠塞的主要原因。高鐵通車,上內地同樣快不了多少,卻毀了多少人一生的家。那360億的灣仔繞道、與3000億的高鐵,以及未來一隻隻的白象都建成之時...

你、又有因而快樂嗎?

蝴蝶夢裡醒來 記不起
對花蕊 的牽掛

《燕尾蝶》—黃偉文

訪英國記——讓被剔走的蔬果「重生」

$
0
0

Food in Community的主理人Chantelle(左)和David

文:W (過去一年自香港跑到英國去,看看食物浪費,看看當地如何拯救食物。)

去年底,我自香港跑到英國Devon轉型城市Totnes,看看當地一班居民食物回收團體Food in Community(FIC),如何盡力拯救一大堆香蕉、柑、蘋果、薯仔、紅菜頭、紫椰菜、椰菜、洋蔥等被「嫌棄」的graded-out農作物 。

「2012年,我參加了園藝課,其間到一個農場考察,竟發現農作物竟散落一地,是紅菜頭!因數量太少,(農場)若再聘人手收割,不符經濟效益。這正是個好機會,想想如何好好利用這些紅菜頭!」FIC創辦人之一David回想道。

David當時與一位同學,大膽向農場Riverford負責人提議,讓他們到農場收割這些被「遺棄」的農作物(gleaning),農場負責人反建議:

「收割對你們而言,太辛苦了吧,不如我直接將農場的不合格」的蔬果(graded-out vegetables)轉送你們,如何?」

David喜出望外,同年底,他們開始接收graded-out農作物,再轉送食物銀行和兒童中心,翌年4月,他們將計劃正式註冊為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FIC正式成立。

什麼是graded-out農作物?

「被農場剔走的,大概是破破爛爛、腐壞至不能食用的食物吧?能食用的應只佔小數。」這是我對graded-out的偏見。

一天清晨,我隨義工到Riverford「取貨」,親身看看什麼是graded-out 蔬果。農場職員指著10多箱graded-out生果和蔬果,指示我們取去。Graded-out農作物的數量比我想像的多,有些是果肉「瘀」了、菜葉破損,並沒有發霉。其他被丟棄的蔬果,大部份仍完整無缺,真令人大惑不解,我禁不住向農場職員問個究竟。

PLATE_A2

PLATE_A3

捐出的洋蔥和椰菜花

PLATE_A4

職員指著這一板graded-out 蔬果說:「都拿去吧~」

「這些香蕉都不要?」

「未熟透呢!」

「紫椰菜呢?」

「太大!」(比我的頭還大。)

「薯仔呢?」

「太細!」(有的比乒乓球還小)

「這些柑呢?」我拿起比在超級市場買到更「靚」的柑,向負責品質控制的職員問到。

「這個…….我不知道呢,哈哈!」也真誠實。

1. 嗯~天氣不似預期

「因為天氣每年變化不定呢」,FIC的董事(Director)Chantelle解釋,原來農夫為免遇上壞天氣而失收,交不出貨,都會多種一點,以確保能交出預期數量的農作物,以防萬一,「所以農場一般都會有少許剩餘」。

2. 太大!太細!

David補充說,「顧客對於蔬果的大小有一定偏好,久而久之,就成了農場的標準」,結果有些「瘀」了、「過小」的蔬果,統統「被out」,不能出售。Chantelle插口說:「有一次我們獲贈很多椰菜花,原因是那些椰菜花太大,食物箱空間不夠,放一個椰菜花就已佔了大半個箱,放不下其他蔬果售予顧客。」

3. 人手問題

另外有些蔬果是「山長水遠」的由世界各地進口,不少於運送途中已壞掉,若要將其挑出來,實在太「浪費」人手,農場認為不值得,索性整箱棄掉。

PLATE_A10

這些都是被農場剔除的食物

分享自家製自家種

除了農場外,FIC收到的食物,還來自不同地方。有果汁廠和製湯工廠會捐出快將到期(short-dated)的果汁和湯,磨菇湯、雜菜湯、蘋果汁包羅萬有。另外還有咖啡店和「自家製」的麵包,Chantelle說:「有一位先生很喜歡造麵包,不時與我們分享他造的麵包,叫我們給他意見。」有時候我們分發蔬菜後,義工們會一起喝口熱騰騰的磨菇湯和麵包,暖暖身子。

David說:「附近一所學校有耕種小組,學生在校內耕種,到夏季收成時,學生都放假去了,所以我們有時會被邀請到校,幫忙收割!」Chantelle插嘴說:「另外有位太太說,她在花園種了太多蘋果,請我們去摘!」

按需派發食物 不只「施與受」的關係

逢星期四,義工都會聚集於FIC的基地 (一所廢置校舍),將收到的食物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受惠者的「食物箱」中,再送給受惠者。

最初我只想「做好呢份工」,務求以最快、平均分配送出食物就好了,其他義工卻慢條斯理地工作,為不同對象「精挑細選」合適的食物:學校將要舉行聖誕派對,就給他們多些菠蘿、蘋果,製作成派對食物。有女士不喜歡韭蔥,就給她洋蔥。這一家這星期會出門4天,那不用給他太多食物,以免浪費,十分體貼。

我發現其中一個食物箱寫上我的名字,我只是義工而已,生活亦不缺食物,何以我也能受惠?

David笑了笑說:「我們的食物可足夠啊,何不與義工分享?」他說,FIC全靠義工支援,才能一直運作,義工們付出心力和時間拯救剩食,讓大家嚐嚐親手「拯救」的食物,更可更了解自己付出的意義。如是者,每星期我也獲贈一大箱食物,薯仔、紅菜頭、椰菜、羽衣甘藍(Kale)、洋蔥、蘿蔔、香蕉、蘋果、柑、菠蘿將箱子都塞得滿滿,是整整一星期的糧食!

PLATE_A7

PLATE_A8

捐出的湯和果汁

送贈小禮物 將纖細情懷逐點分

FIC的「送貨車隊」由義工組成,負責不同路線,將一箱箱的食物送給受惠者,包括區內學校、幫助釋囚的機構、食物銀行和生活窘困的人。不過,FIC跟受惠者並不止是「施與受」的關係。

在FIC,我認識了來自敍利亞的難民家庭。其他義工說,他們初到英國時,情況很惡劣,言語不通,FIC小小的食物援助對他們而言,是雪中送炭。現在他們每星期也來幫忙分派食物,有時候還做Pizza與大家分享。

有天,我們準備「開工」之際,發現「基地」門前放著一盒禮物,打開一看,盒子裡滿滿是英國傳統聖誕甜品mince pie!原來是「受惠者」之一的食物銀行送給我們的「回禮」,以感謝各位義工的付出。這是我第一次嚐到這傳統甜品,義工們一邊吃著,一邊向我介紹英國的聖誕傳統甜點。之後,我們到一所學校送貨,學生熱情地送上一份神秘聖誕禮物,原來是以FIC送出的柑製成的聖誕乾果吊飾!

PLATE_A9

學生送的的聖誕乾果吊飾

罐裝豆、麵粉、烘焙食品

我們有天到訪食物銀行,食物銀行職員送給我們各種罐裝豆、麵粉和烘焙食品說:「都給你們!」我們大惑不解,這些食物沒有過期,包裝完好無缺,何不贈予有需要的人?

「因為受惠者通常不愛罐裝豆、麵粉和烘焙食品啊。」職員笑著解釋,因為罐裝豆類需要與很多食材一起烹調,用麵粉做糕餅等亦需較多工序,麻煩得很,很多受惠者都嫌棄這些食物,結果越積越多,食物銀行的倉庫都放不下,倒不如轉贈FIC。

這些「被嫌棄」的食材,搖身一變,就變成FIC「Pay What You Feel Cafe」食材。

David 說,FIC至今已回收了超過 6萬公斤的食物,David希望可擴展FIC的計劃:「我們想做的,除了申請更多資助外,就是將FIC的計劃複製到其他小鎮,那麼他們也可以有一個小型的FIC計劃 !」。FIC未來希望能有足夠資助和收入,那麼即使他或Chantelle退出,FIC也可有資金聘用員工,維持日常運作。

他們問我,會香港在發起類似的拯救食物計劃嗎?沒錯,我從他們身上學會很多,能阻止食物送往垃圾場,我亦很高興,但外國的一套並不能「照辦煮碗」的搬回香港,不過總有方法的。

原文刊於此
食光光 Facebook Page

皇后碼頭

$
0
0

中環灣仔繞道啟用,林鄭主持通車儀式,指繞道得來不易,更重提當年清拆天星皇后碼頭的激烈爭議。

2007年,好打得的林鄭就任發展局長,出席由朱凱廸等在皇后碼頭舉行的保育論壇,經過幾個回合的交鋒,態度強硬的林鄭寸步不讓,沒有作出絲毫承諾。我當時在台下聽得按捺不住,起身發言,直斥其非,指她出席論壇純屬公關伎倆,對解決爭議毫無幫助。

其後,皇后碼頭的清拆與抗爭,寫入了香港本土運動史冊。特區政府曾經公開承諾重置皇后碼頭,但竟然一拖12年,仍不見蹤影。傳媒查詢,得到的回覆:重置皇后碼頭還未定案。

當年天星皇后的保育運動,不是淺薄庸俗的什麼集體回憶,而是有更深層次的論述。皇后碼頭、愛丁堡廣場、大會堂等建築佈局,連繫着殖民地的管治歷史,不但是英國皇族上岸港督象徵式登陸的地方,更是60年代香港真正的本土社會運動:反天星小輪加價,以至往後連串爭取港人權益的運動,皆發源於此,也見證殖民統治由威權向懷柔的轉變。

如果把天星皇后碼頭一併摧毀,是要香港人徹底忘掉這段歷史,那麼,當年重置皇后碼頭的承諾,真的是何其虛偽。由殖民地的懷柔管治,轉向特區的威權鐵腕,用今天政治正確的邏輯,又豈會讓「皇后碼頭」重新出現來篤眼篤鼻。

當年碼頭被肢解,皇后碼頭的牌匾還煞有介事的保留着,放在政府的倉庫裏。牌匾並非整塊花崗石,而是石屎混凝土造成,搬來搬去,損毁粉碎,甚或失去蹤影,毫不出奇。特區政府大可以此為借口,斷絕市民重置碼頭的期望。反正香港人搵食忙又善忘,特區醜聞一個冚一個,又有多少人會記得被拆掉的舊碼頭?

原文刊在明報

格陵蘭冰蓋急速融化的危機

$
0
0

最新傳媒報道,格陵蘭的冰融化速度比2003年快四倍(註1),這是很震撼的消息。

位於北美洲東北的格陵蘭,幾乎全境覆蓋着冰,形成一個厚厚的冰蓋,是地球巨大的結冰水庫,如果全部融化成水,海水會上升約6米,全球不少沿海城市會被淹沒,香港是其中之一。

過去一段很長的日子,科學家關注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島上眾多冰川把大量的冰塊送入大海,融化後令海平面上升,據此作出了未來海平面上升的推算,201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推算21世紀海平面上升約0.7米就是以此為基礎。

當時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個數字是低估,因為他們注意到格陵蘭冰蓋出現了微妙轉變,即是夏天部份時間氣溫升到零度以上,冰蓋表面融化成水和匯聚成河,把水送入海洋,即是多了一個渠道為海洋增水,令海平面上升,不過由於數據不足,2013年的IPCC未能把新現象具體納入當年出版的氣候評估報告。

隨着數據累積和研究愈加深入,近年我們對夏天格陵蘭冰蓋融化多了認識,確定了流入大海的冰融水大幅增加(註2)。


圖1 近幾年格陵蘭冰蓋流失水量是工業革命前約一倍(Trusel et al. 2018)

令人十分擔心的是:同一研究顯示,冰蓋流失的水量與氣溫上升的幅度呈「非線性關係」,如果氣溫較現今上升兩度,水量會增加約兩倍,如果再上升兩度,水量會是現時數字的四倍以上!(見圖2)

根據2013年IPCC的計算,如果人類社會繼續現時的高消費、高耗能經濟模式,21世紀末全球氣溫會上升約4度,而格陵蘭的升溫比全球平均快幾倍,即是說我們將面對格陵蘭冰蓋融化以幾何級數方式飇升,連帶海平面上升速度同樣以幾何級數上升,在下一回IPCC的更新氣候評估,21世紀末海平面上升幅勢將出現頗大向上調整。

世上不少人至今仍視海水上升為小事,可惜現實告訴我們,格陵蘭開始頂不住氣候暖化,進入加速融化階段,我以前寫過要提防百分之一機會出現的高水位(註3),看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愈來愈有理由相信不算杞人憂天,反觀香港此時倡議填海興建人工島,也許真是不合時宜,應該暫時擱置。

註1 Science Daily, 21 January 2019: Greenland ice melting four times faster than 2003.
註2 Tresel, et al. (2018): Non-linear rise in Greenland runoff in response to post-Industrial Arctic Warming. Nature, vol. 564 (6 December 2018), 104-108.
註3 《草雲居》 2018年10月30日:要防海水會升多高 –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建制派促保留野豬民間狩獵隊 兼支持「人道處理」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午討論加強野豬的管理,建制派支持環境局提出的「人道處理」野豬措施,並要求保留民間狩獵隊,加強管理野豬。

環境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出席會議,在簡介議題時播放短片,多番強調野豬有攻擊性。發言的民主派議員反對「人道處理」野豬,毛孟靜引述香港野豬關注組的意見,稱百分之一百不能接受「人道處理」。她指動物覓食是本能,要求收緊「人道處理」的條件,野豬必須同時符合三個條件包括「曾經襲擊人類、主動襲擊人類及經常發惡」才可。她又要求當局承諾永久解散持槍及實彈的民間狩獵隊。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僅重申基於公眾安全,無計劃恢復民間狩獵隊,但拒絕表明「解散」。

螢幕快照 2019-01-28 下午3.51.41
毛孟靜

人民力量陳志全稱野豬襲人「有因有果」,他亦認為當局定下的「殺豬」標準太闊,「你見佢幾次馬路行過就符合人道毀滅既條件?」「落山搵食就要殺?太殘暴」。他又以奈良鹿為例,即使本性十分溫純,但被人類滋擾時亦會發惡。謝展寰則稱與野豬「和平共存」的說法要「十分小心處理」,他重申野豬「曾襲擊人及習慣在市區覓食,或習慣主動向人索食並會從人手上搶去食物,而且容易發惡」才會「人道處理」。

建制派則認為野豬對鄉郊居民滋擾日深,要求加強管理。民建聯(漁農界)何俊賢連番追問野豬搬遷的位置,謝展寰稱只能表示是偏遠的地方,「唔可以話俾人知」。何俊賢指過去幾年新界增長的野豬數目極高,認為漁護署不交代搬遷地點對新界居民不公平。

螢幕快照 2019-01-28 下午4.02.02

何俊賢連環追問下,不希望市民主動去尋找及觀賞野豬,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陳堅峰只稱搬遷的地點是遠離農田及民居。謝展寰則表示不公開地點是不希望有人去尋找及觀賞野豬。

鄉議局劉業強則再促民間狩獵隊復出,或設立官方狩獵隊。謝展寰重申香港人口密集,使用槍枝十分危險,而今日正試驗的「捕捉及避孕/搬遷先導計劃」,行動每次能捕捉到3隻野豬,認為值得繼續進行。

螢幕快照 2019-01-28 下午4.06.35
劉業強

民建聯葛珮帆則稱自己多研究野生動物生態,非洲的野豬「唔好睇佢細細隻,攻擊力好大」,建議修訂法例增加罰則。新民黨葉劉淑儀指曾有一個星期日下午在半山差點撞到野豬,「野豬唔守交通規則架!」促局方交代更有效的方案。

謝展寰承認檢控餵飼野豬十分困難,餵飼者只是將食物放在地上,只能控告他們亂拋食物。

公民黨陳淑莊詢問民間狩獵隊出動的程序,陳堅峰指民間狩獵隊行動前需領取漁護署及警務處牌照,而署方亦會先研究其他可行的方法,無其他可行方法才會出動民間狩獵隊。民間狩獵隊行動前,亦需通知民政事務處通知當地居民。陳堅峰稱,暫停民間狩獵隊是因為野豬不再只出沒於新界,而會出沒於市區,認為在市區進行狩獵並不適當。

朱凱廸要求永久解散民間狩獵隊的動議,只有朱凱廸及陳淑莊支持,其餘七名建制派委員均反對,不獲通過。何俊賢的保留民間狩獵隊、加大絕育資源的議案則獲通過。

螢幕快照 2019-01-28 下午4.29.03

螢幕快照 2019-01-28 下午4.29.09

十年超過20歴史建築被拆 林鄭認什麼叻?

$
0
0

中環灣仔繞道通車,林鄭月娥趾高氣揚,話政府基建又搞得好,保育又搞得好,總之乜都好。

基建搞得好唔好,或者更根本地問,搞咁多基建好唔好,相信市民睇到沙中線的混帳,以及公立醫療體系的窘境,應已有自己的判斷。反而保育搞得好唔好,可能唔係咁多市民了解,我在這裏說兩句。

林鄭經常提住的,是2008年皇后碼頭風波後由她建立的「活化歴史建築伙伴計劃」,政策內容簡單說,就是畀錢NGO去管理一些由政府擁有亦不打算拆的歴史建築,例子包括長沙灣的雷生春和深水埗的北九龍裁判署。

計劃有其正面之處,正如發展局今日剛剛通過10億基金資助非政府組織使用閒置政府土地和空置學校的計劃,不過十年前和十年後的問題都是,政府只願意搞些聊備一格的項目,派些錢畀機構洗,養住一大班人,大家開心,卻不肯對千瘡百孔的制度進行根本改革。

香港歴史文物保育制度始於1970年代的《古物古蹟條例》,該條例是英國類似法例的移植,兩地都有古蹟和評級歴史建築的指定,但關鍵的分別是,在香港只有法定古蹟才受法例保護,而在英國則連獲評級的歴史建築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法例保護(譬如不同級數的歴史建築可進行不同程度的改建)。

大家可能說,咁對法定古蹟有保護都好過冇吖。這個當然不錯,問題是香港只有180個法定古蹟,而獲評級的歴史建築則多達974幢,另外還有400多幢未獲評級的歴史建築。即是說,目前香港絕大部分歴史建築都只得到政府口頭上的肯定,完全沒有法定保護,這對於先進國家或城市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由於千多幢非法定古蹟的歴史建築中,大部分都是由私人擁有,只要價錢夠高,就連理應視錢財為身外物的宗教團體,都會和地產商合作,拆毀宗教建築來起新樓,其他私人公司業主更不在話下。有網友統計過,由2010年至今,已經有22幢歴史建築被拆,而且陸續有來。

唯一能夠阻止此趨勢的工作,不是林鄭月娥式派幾億大家開心下的活化計劃,而是修訂超過40年都冇檢討過的《古物古蹟條例》,加添對獲評級歴史建築的法定保護。在星期二的發展事務委員會上,我提出的這個動議意外獲得通過,說明無論民主派或保皇派,對修訂法例起碼不抗拒。

下次聽到林鄭話香港的保育工作做得好,大家識得反駁啦。

貝澳的「十年挑戰」

$
0
0

文:陳穎君(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

前一陣子,社交媒體興起「十年挑戰」(#10yearschallenge),有人分享自己十年前和十年後的照片,看看當中的轉變,有人則發放大自然版本的十年對比,藉此喚起公眾對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的關注。今個月初我們到訪南大嶼,貝澳濕地的變化速度驚人,不用十年,相信「十月挑戰」已足以令人感受到環境破壞的情況有多嚴重。

位於大嶼山南部的貝澳,十多年前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孕育着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屬高生態價值地點。可是,近年幾次前往貝澳濕地,我們走着走着,偶然就會發現多了一些磚頭、石屎、圍欄或建築廢料,幾乎每次前來都會有「新發現」。一月初,我們在貝澳咸田新村以北的一幅濕地,就親歷工人正在平整土地,以多支石柱圍封濕地,貝澳又多一幅濕地淪陷。政府在一七年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即使貝澳被視為重點保育地點之一,環境破壞的情況仍未有任何暫緩的迹象。

保育貝澳 盡快修例

貝澳濕地雖然被劃作海岸保護區,土地用途理應已被限制,但是由於該處並沒有《發展審批地區圖》,法例的漏洞導致規劃署未能執法,關注的團體和市民只能既無奈又無力地看着珍貴的濕地被慢慢蠶食。多年來,環保團體通過不同的渠道向政府反映,希望能盡快修訂《城市規劃條例》,例如為只有《分區計畫大綱圖》覆蓋的鄉郊地區制訂《發展審批大綱圖》,長遠保育貝澳。除了《城市規劃條例》,現時的《廢物處置條例》亦存在漏洞,政府審批在私人地段擺放建築廢物許可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對環境及規劃的影響,以致條例難以阻止在私人土地上傾倒建築廢料的情況。

直至去年,事情總算是漸見曙光,《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將會「檢討相關法例及釐訂更有效措施管制於大嶼山高生態價值地區進行填土、傾倒廢料及相關破壞環境的發展活動」。

泥頭車裝定位 不應再猶豫

政府總算踏出了「檢討」這一步,之後亦需加快步伐,才能消除貝澳以至大嶼山其他具生態價值地點受到破壞的威脅,否則未來的環境破壞問題將會更為嚴峻。修例是一項艱難但關鍵的工作,掌握着貝澳下個「十年挑戰」的變化,希望能政府能盡快開展修例工作,從根本阻止環境破壞。

除了長遠進行修例工作,政府仍可採取其他可行的措施遏止非法傾倒的情況,包括從管制泥頭車進入生態敏感地帶這方面入手。例如,政府可以在泥頭車上安裝全球衞星定位系統(GPS)的裝置以追蹤去向,這個措施並不是甚麼新鮮事,事實上,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在一五年已開始進行測試,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亦曾表示不少業內司機對相關計畫表示支持,而且亦有台灣的例子作參考。可是,至今計畫仍停留在檢討和測試階段,政府是時候要邁向下一步,付諸實行。此外,政府亦應考慮將現時用於政府工程的「運載記錄制度」延伸至私人工程中使用,以確保建築廢物能妥善運送到適當的廢物處置設施。

政府需與時間競賽,盡快展開大嶼山長期和短期的保育措施,盼望下個「十年挑戰」的時候,大嶼山仍能保持她的「童顏」,而不是面目全非吧。


團體反對人道處理野豬 麥志豪批葉劉白痴

$
0
0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野豬關注組今午聯同多個動物團體舉行記者會,反對漁護署提出以「人道毀滅」方式處理人和野豬的衝突問題,以及批評署方未能承諾即時解散民間野豬狩獵隊。對於新民黨葉劉淑儀在昨日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上指曾在半山差點撞到野豬,十八區動物保護專員麥志豪直斥對方「白痴」及「惡人先告狀」,「你係半山開車見到野豬係好平常,見到野生動物只需要停低,野豬係唔會見車就撞埋去。」

_DSC8937
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黃婉儀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午討論加強野豬的管理,多名建制派議員表示受野豬滋擾,並支持漁農自然護理署所提出的「人道處理」野豬措施。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黃婉儀回應,表示在郊野地方見到野生動物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如果咁都叫滋擾,簡直係匪夷所思」,批評建制派議員說法誤導。她建議,議員、政府部門、動物保育團體成立溝通平台,一起討論人與野豬的共存之道,並表示政府可考慮設立餵飼區、建立動物通道等友善政策看待野豬,「唔係一見到就殺。」

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黃豪賢表示,尊重生命一直是關注組的原則,反對以人道毀滅方式解決問題,強調政府可以透過增加資源為野豬進行絕育及避孕,沒有必要以人道毀滅野豬。他指,在文明的現代社會,大眾已對動物更有同理心,應該永久廢除民間野豬狩獵隊。他指現有時狩獵隊存在不少漏洞,例如行動時毋須圍封、無需公開交代獵殺行動報告,對市民的安危構成威脅之餘,亦傳遞錯誤的訊息,「究竟係想向經過的市民、學生傳遞咩訊息?」

_DSC8948
十八區動物保護專員麥志豪

十八區動物保護專員麥志豪表示,從保護動的角度出發,不論貓、狗及野豬,都不能夠以人道毀滅的方式作為管理社區動物的方法。他直斥狩獵隊的存在荒謬,「係咪麻醉後人道毀滅都仲未夠?要開槍先滿足過癮?」,形容做法是「與文明作對,開倒車」。他強調,不希望出席記者會的人士被標籤為「動物膠」,並承認野豬進入社區有一定問題,但不代表需要將所有責任推到野豬的身上。對於新民黨葉劉淑儀指曾在半山差點撞到野豬,麥則直斥對方「白痴」,指保雲道車速僅為50,質疑對方惡人先告狀「你係半山開車見到野豬係好平常,見到野生動物只需要停低,野豬係唔會見車就撞埋去。」

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主席何來在會上諷刺建制派,「多謝示範無知可以有幾恐怖」。她指,野豬的出現或會為人帶來恐慌,但恐慌並不是構成合法使用武力管理動身的理據。她認為,應以文明的方法及政策管理野豬及其棲息地,應儘快終止野豬狩獵隊的存在。

_DSC8956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鄭家泰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鄭家泰及香港救援鳩鴿及雀鳥群組Gian不約而同稱,人類與動物的衝突愈來愈大是基於很多誤解的訊息。鄭家泰指,教育不足令很多人作出不適當的餵飼行為,亦不懂得恰當的應對反應,根本毋須隨意使用血腥方法處理。
多名議員亦有出席記者會,反對「人道處理」野豬。

_DSC8943
毛孟靜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批評,政府與建制派議員近日「你一言,我一語」,將野豬塑造成「全港非殺不可的敵人」,並質疑漁護署以「重大事故」為由不解散民間野豬狩獵隊,「咩重大事故呀?依家野豬佔領示威呀?」她又批評,漁護署的統計報告是計算野豬「出沒」或「滋擾」的次數,實際上野豬傷人的個案並不多,強調野豬本身並不帶攻擊性。

人民力量陳志全認為,制訂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尊重生命及平衡,批評建制派的言論明顯是「人本位,即係人大哂」,將影響到自己的東西趕盡殺絕。他認為當局捕捉野豬的標準太隨意,令野豬狩獵隊美其名協助政府,實則為狩獵俱樂部。

朱凱廸則指,建制派今次是擺野豬上枱建立政治力量,指建制派議員已設想到人豬大戰的場面,塑造錯誤的對立及訊息。他指,漁護署一直積極減少人道毀滅貓狗的數目,促請署方不要走回頭路。

_DSC8960
灣仔區議員楊雪盈

灣仔區議員楊雪盈表示,在上星期日的辦事處活動中有向居民講解野豬的故事,包括遇到野豬時的應對方法,「說明人同野豬可以共有、共融」。她反對「人道處理」野豬,認為方案短視及自私,「是否容許暴力的手法喺我哋社區出現?」,強調作為議員應該以更長遠的目光思考問題。她又指,早前收到漁護署的野豬揮春,感受到署方的努力。惟署內負責野豬的部門僅得6人,根本不足以應付公民教育、政策研究、行政等工作。

記者:周頌謙

野豬關注組呼籲跨界別共議野豬政策

$
0
0

一月二十九日下午,「香港野豬關注組」連同部分動保團體及民意代表召開記者招待會,回應漁護署昨日提出的「人道毀滅」野豬方案,並敦促漁護署解散「民間野豬狩獵隊」。同時,關注組提出建構跨界別平台,去處理人和野豬的衝突問題。此外,有立法議員指政府及少數人士目前對待野豬的做法,是將少數野豬事件誇大,從而標籤整個野豬物種。亦有動保人士指,人道毀滅只適合用在醫學用途,漁護署目前的建議並不人道。

首先,關注組重申,不管是「人道毀滅」還是「狩獵隊」的處理野豬問題方案,都是一種「你死我亡」的零和遊戲,浪費公帑之餘,更重要是向社會發出錯誤訊息。

當中,關注組幹事黃豪賢指,進入21世紀的第19個年頭,普遍市民對動物的同理心已明顯增進,難以再接受獵人荷槍實彈瞄準動物,將城市變作狩獵場。更何況特區政府近月已準備就「動物福利法」進行諮詢,我們相信這個年代的香港人應有更高的智慧,合理運用資源,避免悲劇重演。

黃豪賢更指出,民間野豬狩獵隊的存在,為社區帶來危險,包括以下四點:狩獵隊成員:1)不是警員不是官員、2)不需交還槍及子彈、3)不需向任何人交代子彈去向及4)不需警方在場監控。如果讓狩獵隊在鬧市開槍,市民該怎麼辦?小朋友看到,又會接收到怎樣的血腥訊息?

有見及此,關注組提出反建議。幹事黃婉儀表示,應建立一個跨界別的平台,成員包括政府人員、民意代表、生態專家、農夫、餵飼野豬人士及動物圑體,共議香港人和野豬共存之路。事實上,社會大眾對豬的看法已經改變,如不一同解決這個問題,只會令社會矛盾變得更大。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斥責政府及漁護署,在這兩周誇大野豬的影響,已經將野豬塑造成香港人的天敵,非常可恥。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認為,目前政府及少數人士處理野豬的手法,和對待南亞裔人相似。首先是誇大及渲染極少數野豬和人發生衝突的個案,然後將之詮釋成整個野豬族都是這樣,再將其標籤及定型,使市民相信真有其事,這是強權對付弱勢的慣常手法。

大坑區區議員楊雪盈則指出,在大坑,不僅野豬,人和其他動物都能夠共融,大坑可以作為一個示範,不明白為什麼政府要對野豬大開殺戒。

十八區動保專員召集人麥志豪則指出,香港可效法新加坡,築建動物走廊,成本不高,可大大減少動物和駕駛人士的衝突。麥志豪同時表示,香港貓狗被人道毀滅的數字都已經下降,為什麼漁護署卻要向野豬開刀。

大嶼山水牛協會何來表示,人道毀滅只能用在醫療上。即若動物病重,或身體遇到嚴重創傷,大大影響其生活品質,才可以考慮。而目前漁護署的做法,並不附合這個條件。

何俊賢促保留野豬狩獵隊:唔通唔打仗,就取消埋軍隊?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有動保團體昨日召開記者會,要求取締野豬狩獵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認為,團體忽略了野豬問題的嚴重性,「香港一定要保留狩獵隊,備而不用都得掛,唔通唔打仗,就取消埋軍隊?」

何俊賢認為團體的言論有誤導成份,不應用極端言論引來對立,強調狩獵隊需要獲得准許才能開槍,「唔會在市區亂用,市區用麻醉㗎嘛!」何俊賢批評野豬嚴重破壞衛生,「再失控時可以點做先,唔通要警察開搶呀?」

無標題

民建聯下午舉行啟動全城清潔大行動記者會,稱將發動義工巡查全港十八區,呼籲市民舉報鼠患、垃圾及建築廢料黑點。立法會議員鄭泳舜、何俊賢及陳恆鑌任「清潔大隊長」,三人帶上頭盔,並分別手持平底鍋、鐵筆和水槍。他們表示為顯示清潔的決心,要拆爛垃圾道具。何俊賢在記者會上稱,各區的鼠患及單車違泊問題嚴重,又斥野豬會扒開垃圾,「野豬食第一浸,狗食第二浸,老鼠食第三浸」。

民建聯發現全港共有141個衛生黑點,要求政府成立聯合特別職務隊,處理建築廢料及四電一腦非法廢置問題,並建議成立社區環境衛生改善基金,改革外判制度。

陳恆鑌表示,自從實施建築廢料徵費後,全港的街上充斥廢料,要求當局將清潔運動恆常化。鄭泳舜則稱深水埗的南昌東一晚有十幾隻老鼠。

此外,多名民建聯區議員出席記者會爭取曝光,包括觀塘區議員顏汶羽、中西區區議員楊開永、黃大仙區議員黎榮浩和九龍城區議員林德成,地區幹事則有穆家駿、郭玲麗、劉天正、方淳恩、陳榮恩和陳龍傑等。

無標題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何俊賢

記者:麥馬高、周頌謙

2015-2018四年氣溫有紀錄以來最高

$
0
0

最新消息顯示(註1):2018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是有紀錄以來第四高,2015-2018四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四年,2014-2018五年的平均氣溫比起工業革命前的水平高出1.1攝氏度(圖1),媒體間中報道有人否認全球暖化,但是在數據面前,氣候否定者的掩耳盜鈴是無所遁形的。


圖1 全球氣溫的60個月(五年)滑動平均曲線來源: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氣候暖化不是全球平均分布的,由於大尺度天氣系統的熱量輸送作用,南北兩極暖得比全球平均快一倍或以上(註2),這個現象2018年在北極圏內頗為顯著(圖2)。


圖2 2018年氣溫相對1981-2010平均的差距來源: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暖化在極地的放大,加速冰雪融化,連帶海水上升加速,幾天前才談過(註3),這是我們為未來籌謀規劃時,例如擬議在大嶼山東海水域興建大型人工島,必須深入考慮的角度,以免為香港的未來增加脆弱性和危險。

註1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7 January 2019: Last four years have been the warmest on record – and CO2 continues to rise.
註2 NASA, 2011: What’s causing the poles to warm fas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Earth?
註3 《草雲居》 2019年1月24日:格陵蘭冰蓋急速融化的危機

「人道處理」的偽善

$
0
0

漁護署將對襲人搶食的野豬作「人道處理」。「人道毁滅」已經是語言偽術,「人道處理」,更是偽術中的偽術,殺就殺啦,仲講咩嘢人道,真是沒有最偽善,只有更偽善。

野豬為何會襲人搶食,看看馬騮和牛牛的例子就明白。

行山郊遊,山友告誡,千萬不要拿着背心膠袋,否則會引來馬騮搶食。這是學習的過程,遊人經常從膠袋拿出食物餵食,馬騮看在眼裏,學習得到膠袋就等於食物,搶食,是本能反應。

靈長目的猴子固然學得快,看似笨拙的牛牛也很快學懂,當牛習慣被餵,見到膠袋就以為有食物。不像馬騮手腳靈活,牛經常會把膠袋吞下。把病死的牛解剖,不乏牛胃裝着大量膠袋的慘况。

人類霸了野豬的地盤,野豬與居民為鄰,早已失去怕人的本性,時會趨前向途人討食,襲人搶食,也是本能反應。

漁護署提議「人道處理」這類野豬,只是回應所謂民意的應酬式反應,既不治標也不治本,自欺欺人,浪費公帑資源。

襲人搶食的野豬不是因為野性難馴,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人類訓練出來的,即使殺了一批,第二批馬上替代。人類的行為模式不改,野豬的行為模式也不會改變。

停止餵食,加固垃圾桶,大幅減少食物來源,然後捕捉、絕育、放回,降低繁殖率,讓野豬的數量慢慢達到平衡,雖然未能立竿見影,也無法滿足殺戮的快感,很可能是治標治本的辦法。

西方童話狼都是歹角,現實世界人類也把狼趕盡殺絕,結果令野兔無限制地繁殖,農作物被兔吃個清光,農民損失慘重。當地政府不得不在田野重新引入狼,以平衡野兔的數目。

食物鏈生態平衡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大學問,不得其法,會引來災難。

原文刊在明報

【歷史無限Loop】:香港富翁的駱駝

$
0
0

左:十九世紀的香港富翁庇里羅士曾以駱駝代步,往返其山頂大宅和中環的辦公室
右:1915年,年輕英籍警察Ernest Goucher在新界執勤時被老虎襲擊咬死。

近日,野豬滋擾市民問題鬧得熱烘烘,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指野豬不守交通規則,而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劉業強提出,政府應引入野豬天敵,減少其數量。

漁護署表示,野豬的天敵是獅子、老虎等兇猛動物,引入香港的風險大,所暫不考慮。

從前,香港真曾有老虎出沒。1915年,年輕英籍警察Ernest Goucher在新界執勤時被老虎襲擊咬死,他在跑馬地香港墳場裏的墓碑也有記錄此事。

但論香港市區有史而來最特別的動物,就必數到猶太裔富商庇里羅士的寶貝駱駝。

1862年,25歲的庇里羅士由印度孟買來港,其後從事鴉片貿易致富,更成為匯豐銀行主席及定例局(即今立法會)議員。歷史悠久的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就是他出錢創立。

庇里羅士在山頂有一座叫The Eyrie的大宅,裡面養了很多「古靈精怪」的動物,而最受寵愛的是他於1888年千里迢迢從北京買來香港代步的一頭駱駝。據說庇里羅士每天會大搖大擺騎著駱駝,往返中環的辦公室,而這一對也成為城中焦點。

可惜,這段感情並不過十年。據垃圾蟲之父,插畫師許敬雅(Arthur Hacker)的著作"Wanchai”所說,隨山頂纜車成為上落太平山和中環之間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庇里羅士不再騎駱駝上班,而他的寶貝有感被主人遺棄,變得鬱鬱不歡,最終跳崖自盡。

不過,調皮幽默的許敬雅只是吹水唔抹嘴。查實庇里羅士的駱駝並非自殺,而是被一班到山頂放馬吃草的馬伕驅趕,受驚墮崖喪命。1897年7月24日出版的China Mail和Hong Kong Telegraph也有報導此事。

隨庇里羅士和家人之後相繼離港及過身,這個精彩的歷史人物以及他的奇聞軼事也漸漸被人遺忘,而他的駱駝也被人誤以為是都市傳說。

原文刊於《am730》

政府無計劃安置橫洲動物 村民斥冷血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在鄉郊地區推動大型發展,大量受影響動物將無處容身。立法會跟進橫洲發展項目事宜小組委員會今日(2月1日)舉行公聽會,討論有關安排及政策,會上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表明,無意放寬公屋養狗限制。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及橫洲村民出席會議發言,他們會後於公民廣場對出空地舉行記者會,對政府今日的回應表示「十分憤慨」,批評官員是「冷血人肉錄音機」。

運房局拒放寬公屋養狗

現時公共屋邨不准養狗,受發展影響、獲安排「上樓」的居民,或要被迫遺棄動物。運房局副局長蘇偉文在會上指,在2016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只有兩條屋邨贊成放寬養狗限制,70%以上居民認為應維持現狀。蘇指屋邨人口密、戶數多,居民主要擔心衛生及聲音問題。

蘇偉文指現行政策下,視障及聽障租戶可以飼養「引路犬」,而租戶如獲醫生證明需要以狗隻為伴作為精神支柱,亦可申請飼養「伴侶犬」,房委會會酌情批准。公民黨郭家麒質疑是否要居民自認有精神病,才可以養狗。蘇偉文稱,每個個案有獨特性,強調需要醫生證明有關狗隻為精神支柱。

工黨張超雄指居民被迫遷,政府不保障他們的原有生活方式,更對與他們情如親人的動物「殺無赦」,「你對自己親人咁樣做法嘅咩?」

02011
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

無計劃登記動物數字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獸醫師陶文慧指,政府以多管齊下方式管理動物及提升動物福利,參考國際標準,不只是人道處理,還有教育、領養、宣傳負責住飼主。但陶指出,橫洲地區未來可能有工程進行,未必適合進行「捕捉、絕育、放回」計劃。

陶文慧表示,根據狗隻牌照登記,橫洲現時有200多隻狗,但與會的村民指出數量一定不止200。熱血公民鄭松泰要求政府登記動物數字,但蘇偉文及陶文慧都指沒有此打算。

毛孟靜批評,動物政策應由食物及衛生局負責,但是次會議只有運房局出席。蘇偉文回應指,政府是一個團隊,運房局接受意見後,會與食衛局緊密聯繁。

工黨張超雄提出臨時動議,要求政府保證受影響動物不被撲殺、立即全面展開「捕捉、絕育、放回」或領養工作、為受影響住戶放寬公屋養狗限制、立即評估受影響動物數量及制定安置政策、設立跨部門專責小組制定長遠政策。動議獲委員會一致通過。

4.35.17
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成員陳曉雲帶同小狗 Arron 在會上發言。

村民:貓狗是家人

一眾橫洲村民代表及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成員在會後手持寫有「撤回計劃」、「扎根橫洲」的橫額表達訴求。橫洲村民重申要求擱置橫洲發展計劃,又指出「貓狗對一眾村民而言並非寵物,而是家人」,「沒有人希望與家人分開」,希望政府於下次會議能展示「同情及憐憫」,讓村民能與現時飼養的貓狗一同生活。

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成員陳曉雲指出,新界東北發展將導致最少4,000隻家養及社區動物無家可歸,又指隨著未來展開的發展及規劃,受影響的動物只會有增無減,但政府完全欠缺相關政策應對問題。

IMG_2963

記者:陳浚立


團體發起「比膠超」行動 促超市停止使用即棄膠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多個團體下午兩點在九龍塘又一城商場的超級市場 Taste,發起「比膠超行動」,即「比返啲膠超市」,要求超級市場承諾停止過度包裝及使用一次性即棄膠。

行動有近六十人參與,團體不滿超級市場使用過量塑膠包裝產品,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費。他們先購買含有塑膠包裝的產品,在超級市場的正門外拆膠,放進自攜的容器中,要求將塑膠包裝還給超市。他們高叫「比還啲膠超市」,「源頭減廢,超市有責」及「We don’t want plastic」等口號。

IMG_9877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表示,政府即將推行垃圾徵費,但當局卻只向小市民開刀。他提到,市民在超級市場購買水果和蔬菜時,都用上保鮮紙和膠袋,「好無必要囉,就咁攞走都得啦。」他批評,市民在垃圾徵費下成為犧牲品,重申大型零售商、生產商和大商家都有責任減廢。

參與行動的團體包括「不是垃圾站」、全球化監察、勞工組、社區前進、無國界社運和工學同行等。團體希望,將拆掉的塑膠包裝和請願信交給超級市場,但超級市場經理表明不會接收,商場保安更欲代出頭,但遭朱凱廸奚落,「你代佢收膠?但你唔係代佢賺埋啲錢呀嘛」。

IMG_9850

團體重申,當局在實施垃圾徵費後,消費者購物時被迫將塑膠包裝帶回家,是變相直接承擔刑責。「不是垃圾站」成員區國權解釋,行動是參考歐洲及英國的Plastic Attacks,重申行動以和平示威形式進行,只希望令港人關注塑膠及浪費問題嚴重。區國權表示,今次行動是響應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呼籲,「佢話如果唔要膠的話,可以還返俾超市,今日就做俾佢睇。」

IMG_9864

參與行動的杜志權表示,政府一直強調源頭減廢,而源頭正是商界,呼籲當局必須立法制止濫用不必要的塑膠,「唔係淨係罰錢,而係真係有環保政策」。他補充說,英國超級市場在2025年前將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呢個係環保趨勢,香港成日自稱國際城市,係咪應該跟隨呢?」

IMG_9865

團體表明,將繼續到不同的超級市場延續行動,喚起更多市民減少使用塑膠,和對過度包裝的關注。在行動期間,又一城商場保安阻撓記者拍攝,稱私人地方要預先申請,更出手阻擋及推撞記者,態度囂張惡劣。

IMG_9859

記者:麥馬高

官愈大面愈西

$
0
0

題為編輯所擬。

可能官愈大,塊面就自然愈西。大年初一一早,食衛局陳肇始局長接「減廢得」(大嘥鬼+清潔龍混合體)時仲有啲微笑,林鄭則依然是滿臉不耐煩。

「毋忘垃圾」和「不是垃圾站」落手落腳推動減廢回收多年,呢幾年的年初一凌晨去勻全港年宵執有用物資,大家的結論就是,目前廢物管理工作由食環署主導,環保署負責的減廢回收工作永遠只是配角,聊備一格。

廢物徵費計劃要成功,除了市民支持,政府亦需要展現更強決心,將清理垃圾和減廢回收統合在一署(環保署)一局(環境局)之下,建立以減廢先行的全港廢物管理系統,包括將食環署百多個市區垃圾站,及幾百個鄉村站改建為社區資源共享中心。正所謂:

減廢回收環境衛生
兩署合併萬象更新!

壯陽

$
0
0

圖:反嘴鷸@米埔(吳志森攝)

鳥季又到,頻入米埔。去年在這裏寫過,在米埔禁區,發現有人非法闖入,他們用泥板在泥灘滑行,用小竹籠捕捉又稱花魚的彈塗魚。行內叫他們做花魚佬花魚婆,都是來自對岸的非法入境者,後來成了主流媒體的新聞。

可能潮汐時間不對,今年我在米埔還未碰上。但據鳥友在觀鳥屋留下的紀錄,花魚佬花魚婆出現次數頻繁,幾乎從未間斷。鳥友報料,亦曾有高級警司帶同袍巡視鳥屋,詢問非法入境者的蹤迹。但時間總是搞錯,潮退盡他們才會出現捉彈塗魚,但警察總是潮漲才到,當然毫無所獲。

花魚有價,可賣近百元一斤,是否美味,未試過唔知,但強國人特別喜歡,因為傳說可以壯陽。

強國有十四億人口,一說某種食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可以壯陽,馬上吃光吃盡,造成生態災難。

自由行初始,有個未知真假的傳聞:某香港牌子檸檬茶可以壯陽、乳酸飲品可以豐胸,拖篋黨蜂擁掃貨,幾乎斷市。

鳥友說今年南來度冬的候鳥數量大減,原因是候鳥在大陸的飛行路線,強國人設網捕捉,企圖一網打盡,漏網之鳥只會愈來愈少。

捕捉候鳥幹什麼?用來賣用來食,聞說價錢不錯。候鳥剝去羽毛,只剩皮包骨,飛行千里,肉也會很韌,有何好食?

有內地人說唔理好唔好食,坦言只係癩蛤蟆想試吓天鵝肉,我食過你未食過,也可作為炫耀的本錢。

中國人對野味食療也特別有情意結,只要說是補腎壯陽,千方百計都要一試,欲食壯陽野味,不借使盡萬金。不禁要問,壯陽情意結是怎樣煉成的,難道中國人特別虧?

某年旱災,內陸湖泊缺水,引發嚴重鼠患。當時有個笑話,只要傳出消息,盡力在全國散播:老鼠可以壯陽,保證鼠患一夜消除。

原文刊在明報

新年夜市遺大量垃圾 市民促訂小販政策減少浪費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各區熟食夜市也告落幕,同時遺下大量垃圾。有關注新年熟食墟市善後工作的市民指,在砵蘭街夜市收集到的棄置物資比去年多逾十倍,情況「遠遠超出預期」。

市民代表吳卓恆表示,此次行動由一眾關注香港夜市的朋友自發,仿效政府今年於推行的綠色年宵計劃,於夜市後發起回收行動,主張減少浪費。吳卓恆強調並非要控訴小販的浪費行為,而是希望夜市「長搞長有」。

市民梁瑋晴表示,今年夜市比去年更為「墟冚」,參與的攤檔及市民較去年多出一倍,而攤檔棄置物資的情況亦更為嚴重,他們所收集的物資是去年的十倍以上,情況「遠遠超出預期」。

IMG_3039

市民吳煒彬表示,收集到的棄置物資包括16個煮食及燒烤爐、40公斤炭、720隻雞蛋、麵包、椰皇、梳打水、100包以上的雞翼尖、以及十幾張枱凳。吳指出,有部份收集的食物例如雞翼尖,並未開封已棄置於垃圾筒內,而所收集的傢俱亦可見只於夜市使用過數日,批評是「非常、非常浪費」。

吳煒彬認為政府須負上責任,他指出政府現時欠缺周全政策,小販在農曆新年後,不得不結束攤檔,造成不少檔主選擇直接棄置所有剩餘物資。

吳卓恆建議政府於運動場等指定區域,恆常舉行熟食墟市,發出合法小販牌照,以及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推行租借餐具等服務,並帶頭鼓勵回收,減少浪費,推廣香港夜市文化。

IMG_3055

記者:陳浚立

超暖的農曆新年 – 必須及早規劃應對氣候變化

$
0
0

農曆新年幾天假期的香港氣溫,破了1884年有儀器量度以來的最高紀錄,農曆新年通常是一年最冷的時段,但是今年初一至初四毫無冬天感覺。

最近網上重新流傳了一篇2008年的新聞報道,標題是香港天文台預測香港最快2020年會沒有冬天,當年大家不當一回事,但是今年入冬以來持續偏暖,大家發現真的有可能。

香港冬天的暖只是全球暖化大局的一個側面,最新消息顯示(註1):2015至2018是二百年來最暖的四年, 2014至2018五年的平均氣溫比起工業革命前的水平已經高出1.1度,就算現在人類突然不再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會繼續令地球表面增溫0.5度,即是總升溫的幅度會達到1.6度,我們正在邁向升溫可能超過兩度的危險氣候變化時代。

來到這個地步,香港必須思考和部署行動,去對付氣候變化的災害衝擊。

在香港,氣候暖化的最直接影響是酷熱日子急劇增加,對於基層市民,尤其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是十分難捱的,住在濕熱焗細小空間裏的市民,室內中暑、食物中毒、腹瀉、心血管病等發作的機會都會大增,會增加公共醫療的負擔。


香港每年熱夜數字將於本世紀末升至150日(來源:香港天文台)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可以看熱夜的數字,在我童年時代,每年大約兩三日,過去兩三年升到三、四十日,如果全球暖化繼續下去,去到世紀末會是五個月,到時整個夏天都是熱夜。

面對這個局面,政府必須及早規劃公共醫療的轉變和擴充,去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氣候變化的另外一個較直接影響是海平面上升,去年颱風山竹襲港,風暴潮加上海浪衝擊杏花邨、鯉魚門、海怡半島、將軍澳和西貢等,相信大家記憶尤新,其實香港天文台早幾年已經指出,過往五十年一遇的高水位,去到本世紀末將會每年都出現,只不過正如2008年發出「沒有冬天」的預測一樣,大多數人不醒覺問題的嚴重,沒有多加理會。

香港島和九龍的海堤,建設時以當時的氣候情況設計,但是海平面升了,我們必須及早制訂工程方案,保障颱風襲港時不會出現類似前年颱風天鴿在澳門造成的市區大水浸災難,我們要保護的海岸線很長,估計花費是千億元規模,政府必須預留財政預算。

講到這裏,我想提一下東大嶼人工島這個構想,在全球暖化和海水上升的大氣候裏為香港增添本來沒有的風險,我是怎樣也想不通的,惟有希望政府認真論證之後才把項目落實。

參考:
註1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7 January 2019: Last four years have been the warmest on record – and CO2 continues to rise.

本文原為今天香港電台《左右紅藍綠》節目的講稿,在此有輕微修訂,錄影見此

Viewing all 156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