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保育
Viewing all 156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山竹過後的修樹實錄 :劉姐家的龍眼樹

$
0
0

「真係唔該晒你地啊哥哥姐姐。」稱呼我們為哥哥姐姐的,是比我們人生閱歷多的清潔工劉姐,也是這次我們協助修樹的對象。

跟劉姐的真正認識,始於山竹過後清理街道時。那天一邊搬運塌樹枯枝,閒談間得知劉姐住的寮屋有一棵大大的龍眼樹,因為生長空間不足導致它根部發展受阻,地面的水泥有被迫破的跡象令劉姐每天憂心,打風前夕她亦不敢回家,到了鄰居家暫住兩晚。

「個鄰居好好啊擔心我叫我過去訓,但我都係訓得唔好,成日諗住棵樹。」

當天待她放工後,我們(包括樹藝朋友)便跟隨她回家看看大樹情況。雖然經歷山竹,但樹木大體無損,健康狀況也不如劉姐口中般危險。但為了盡量減低樹的倒塌風險,樹藝朋友也決定幫忙修整樹冠,令樹木得以繼續健康生長。

654A2167
修樹的實戰情況

跟劉姐相約了修樹的早上,我們一行六人(當中包括三位義不容遲的樹藝師)拖著裝備與工具到訪她位於楊小坑村的家。幾位樹藝朋友在樹下研究過後,便開始架設工具準備上樹。行外人如小編看著他們修樹的過程感覺新鮮:先是找出目標修整的樹枝,再把協助引領攀樹主繩的豆袋拋上適當的樹椏上,然後便穿上裝備上樹去。

654A2053
義務的樹藝師先檢查裝備,做足安全措施

偶爾會發現他們以行內術語溝通:「一手捉唔住,應該有百二粗。」原來攀到樹上,量度工具就回到最基本。「嗰個位要swing過去,然後limb walk出去。」像特技人一樣,我們看來驚險,他們卻有自己一套知識與經驗結合的安全操作方法。

654A2078
兩位樹藝師交替攀樹與修樹

在兩位樹藝師交替攀樹與修樹的過程中,餘下的一位充當了即時旁述,向我們及劉姐解釋每個判斷及舉動背後的用意,讓事情變得顯淺易明。每回鋸下樹椏後,樹下的我們都拿起手鋸把樹椏修短,分工合作運送到旁邊的叢林,回歸泥土。

654A2257
劉姐拿出家中柴刀手起刀落~

「我想」取代了「它想」

「修埋上面個幾枝,修晒佢啊麻。」在大樹旁居住的村民,走出來指點了幾下。對於樹木,很多人的出發點就只有自己。當樹藝師在樹上以專業判斷修他們認為適當的樹枝時,樹下的村民在指點前卻沒有把對樹藝行業的尊重、對樹木健康的考慮放在心上。那一句:「幫我修埋個枝啦不如。」說出口,「我想」取代了「它想」,樹木的命運就這樣為滿足人類需要而變得脆弱,專業知識似乎也變得甚麼都不是了。

經歷了接近四小時的「刀仔鋸大樹」後,把主要四枝大枝椏及若干枯枝修下,龍眼樹的樹冠看起來乾淨倒落。這時劉姐端出預先炮製的住家老火湯,我們一起在龍眼樹下享用著湯水、碌柚與麵包,這次修樹任務也告終結。

654A2455
劉姐為義工們準備的靚湯

山竹過後的沉重反思

超強颳風山竹為我們帶來的,除了超過四萬宗塌樹、交通大癱瘓及無限民怨外,還有對樹木生存空間的警告。當數十年的大樹因強風而倒下時,我們才詫異樹根異常地淺短,這才驚覺常伴左右的樹木原來一直屈就生存著。劉姐家的龍眼樹幸運地不受風災影響,但修樹令我們領悟,樹木(萬物)本應擁有自由生長的權利,但基於認知不足而情感欠奉,大自然一直沒有被好好對待與愛護。當近日聯合國發表報告訴說我們再不改變不持續的生活習慣,12年後將面對氣候及生態災難;而北極的「全球種子庫」又因氣候暖化而水浸情況加劇時,又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654A2461
完成後那乾淨倒落的龍眼樹樹冠


撲啖水有幾難? 現況是……

$
0
0

圖片來源

有賴支持獨媒「社區新聞計劃」的你,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已準備好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讓資訊走入每家每戶,書寫社區願景,令社區不再只得「蛇齋餅粽」!以下為屯門社區記者彭順風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2016年12月,在各公共設施的飲水機和自動售賣機︰

螢幕快照 2018-10-25 上午10.28.13
資料來源︰郭家麒議員提問 - 立法會十四題:政府場地飲水機(2016年12月14日)

據《蘋果日報》2017年11月報導,政府場地自動飲品售賣機已增至1,540部。《東方日報》2018年3月報導,康文署轄下場地有飲水機1800部,飲品售賣機800部。即是飲水機數量不變,但飲品售賣機增加100部。至於社區會堂/中心的情況,飲水機數量不變,而飲品售賣機多了一部。

令人奇怪的是,飲品售賣機的數量在2017年增加近三分之一,而飲水機只有小量增加。

在政策層面,2017年,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要在市區步行徑加設飲水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剛公佈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場地在3年內將加裝500部飲水機。

今年2月20日起,政府實行新的環保政策,政府場地飲品售賣機,會陸續停售一公升或以下的樽裝水。

說好的環保呢?

飲水機如果很易找到,人們樂於自備水樽盛水,是可以減少膠樽造成的廢料。

現實情況是,政府更熱衷加裝飲品售賣機多於飲水機,以至不少場地只有飲品售賣機,市民口渴只得花錢買樽裝或罐裝飲品,有違減廢目標。

新政策只針對細支樽裝水,對大支樽裝水以至其他飲品不作限制。飲品供應商會否以其他產品代替?「撲水」Rachel 表示,暫未見飲品供應商有這種部署。「你去賣大支裝要改動售賣機的機件,因為重量大細都不同,要調校硬件,不是容易的。」如果是轉賣有氣產品,這又與其推廣「樽裝水健康清純」的形象有分別,他們未必願意。

IMG_3088

場地何時裝飲水機有無標準?

Rachel 表示,多年來要求康文署在尖沙咀太空館、文化中心一帶裝設飲水機,但康文署不予理會。

康文署曾回應傳媒查詢指,動態康樂場地設置飲水機,靜態活動場地則一般不會有,而部分會設餐廳和售賣機方便公眾。然而屯門公園明顯有滾軸溜冰場緩跑徑等動態設施,卻未見跟從康文署政策設置飲水機。

「地氣 Earthing」facebook 專頁是一群園境師成立,從而向公眾推廣園境知識,其負責人回覆︰「每個公園均由獨立場主管理,因而設施不盡相同,怎分配也無準則。加水機唔容易,因要攞「水纸」即政府水務署審批,又要鋪水管、加過濾器……未必個個場主想加,而且要有budget。康文署內「山頭」林立,分工明確,除非上到地區經理層次,否則很難與場地負責人逐一商量。」他也對康文署會否配合環保署表示懷疑。

Rachel 和譚駿賢同樣批評政府消極,而環保署是「無牙老虎」,不能推動部門間的合作,也不能迫使康文署積極行動。

飲水機數據並無主動公開

政府現時並無公佈已安裝飲水機場地的比率,在各區的情況也沒有公開,包括飲水機在各類場地的普及程度 - 運動場、公園、圖書館、博物館、表演場地、泳灘及游泳池,這些訊息康文署也沒有在網上發放。

公眾無從監察各區飲水機的加裝進度,也未能得知是否有分佈不均的狀況,例如同樣是區域公園,為何一些有多部飲水機,一些則完全沒有。

「撲水」每年會透過政府熱線1823向康文署查詢飲水機最新數據。「根據公開資訊守則,政府會回覆市民的。當然,這是在要求下提供資料,卻沒去到主動向公眾披露。」

公眾對衛生程度的疑慮

市民對飲水機的衛生程度欠缺信心,覺得很多人沒有公德心,會用來漱口、洗手、傾倒食物殘渣。飲水機有青苔,洗水盆被頭髮和食物碎屑弄至淤塞都時有出現。

對此, Rachel 鼓勵市民主動要求改善。「誠然公眾缺乏信心,但不應淪為口號,從此避開公眾場地的飲水機,這樣不會有進步。」

「你可以打去1823(政府熱線)追問,要求跟進。點解這部飲水機好像出白泡?為何無換 filter,無消毒清潔之類。這樣飲水機的質素才會提升。」

她進一步說明,政府熱線是會將投訴交予相關部門,再認真跟進回應的,這未必是飲水機真有問題。她舉例指,飲水機可能曾停水,再恢復供水時就會有氣泡,飲用是無害的。如果真的有問題,相關部門也有責任解決。

市民沒主動尋求改變,也可見諸屯門公園遊人的態度。他們都樂於見到加裝飲水機(也有喜歡飲品售賣機的),但他們卻從沒試過向政府投訴。問到他們最想公園改善的設施,他們也往往說不上來。

如果政府定期抽驗飲水機水質,能否加強公眾信心?Rachel 贊成這措施,但很懷疑能否落實。「始終仍是權力問題。康文署隷屬民政事務局,環保署隷屬環境局,彼此互不統屬。就算環境局出了政策指引,說要定期驗水,康文署是否會跟從?」

飲水機除了安裝工程,也有形象工程

除了是因有人欠公德心弄髒飲水機,市民對飲水機的惡劣印象,可能也涉及公關操作。Rachel 指,曾經在網上流傳一張污糟到駭人的飲水機相片,「那其實是在武漢,不是在香港的。」兩三日後林海峰在電台節目提到此事,電台亦派人走入地鐵站,拿著相片訪問搭客,是否贊成港鐵安裝飲水機?再然後免費報紙都有接力報導。

「除了大賣廣告,樽裝水生產商的公關也會在其他方面積極下工夫的。」

區議員作為敦促者

就是因為官員「踢一踢,郁一郁」,很多時便由區議員負責踢郁官員。因為區議員要和不同的官員打交道,累積不少人脈,也熟悉政府編制運作。這有利於就具體問題找適當職位的人員施壓,相互溝通也省卻不少摸底探路。

於是由屋邨光管照明壞了,以至要求調遷,居民也樂於找區議員支援,否則面對複雜的政府人事架構,可能被部門推來推去曠日持久。起碼由他們信任的議員幫忙拆解,當官員說要時間處理的時候,那些是實話,而那些又是官腔托詞。

在現行這種體制下,市民很難可以參與促成改變政府政策,就算小至在公園安裝飲水機,也是如此。

筆者就相關政策,以書面查詢康文署,至截稿前,康文署並未回覆。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

假如連基本的飲水需要,也要花錢才可解決,這反映出社會價值觀,是把一切活動都商品化,一切「向錢看」。

飲水不只是市政設施,不只是環保,也關乎公義。

相關文章:
屯門公園無水撲 安裝飲水機要等埋電線

記者:彭順風
獨媒記者:梁敏德

七環團聯合示威 促政府盡快提交垃圾徵費草案

$
0
0

(獨媒特約報導)七個環保團體包括綠領行動、綠色力量、綠惜地球、長春社、環保觸覺、綠色和平和香港地球之友,今日下午到政府總部外示威,不滿政府14年來就垃圾徵費作出多次諮詢,但又遲遲未落實任何具體措施。他們促請政府於下星期三提交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並呼籲議員盡早審議及通過草案。

環保團體用黑膠袋砌成2米乘3.6米高的「垃圾收$」巨型橫額,高呼「垃圾徵費無晒影」、「要求政府立即上馬」、「不要免費揼垃圾」、「盡快實施垃圾徵費」等口號。團體認為,政府拖延立法,當堆填區垃圾量超出負荷,香港將再無位置容納垃圾,倘若政府屆時再推出擴建堆填區或焚化爐等方案,只會得不償失。

無標題

綠領行動高級項目主任王珮芝表示,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年8月曾承諾將於立法會復會後,提交垃圾徵費議案予立法會審議,但立法會昨日舉行復會後首次大會,卻未見有任何相關的議程。對於政府一再拖延,她深感失望,指相比鄰近城市,香港的廢物處理政策遠遠落後,政府必須勇於承擔垃圾圍城的問題。她指,政府要回應社會對源頭減廢的需求,才能共同守護下一代的環境和資源。她相信社會對垃圾徵費已有共識,亦了解垃圾徵費的重要性,如果政府遲遲不正視問題,垃圾問題只會日益嚴峻,「如果再唔實施垃圾徵費,三個堆填區就會等唔切,相繼飽和。」

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認為,垃圾徵費提供經濟誘因促使市民或商家源頭減廢,又形容垃圾徵費是一個公平的制度,各人按自己的垃圾量交費,「按照污染者自付的原則,避免少揼垃圾嘅人幫多揼垃圾嘅人支付垃圾費。」

記者:湯偉圓

舉辦導賞團的反思:大自然遊樂團

$
0
0

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是母親節。我們如今才來談母親節嗎?不啦,事實上是湊巧地,當日同時是我們(長春社)與港燈合作的為項目「綠遊香港」作了一個小實驗的日子。而這個實驗名叫「大自然遊樂團」。

多年以來,本機構的活動中,都相當重視資料份量與質量,尤其是導賞團這類活動,資料方面的多元性是無容置疑,涵蓋動植物分類、生態與生境結構、環保生活方法、歷史甚至古蹟保育等等。除卻本機構外,以「資料性為入手重點」,多多少少都是本地導賞團的一貫「特色」。正正就是因為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是次特備活動裡,我們故意不循這個老方向走,希望能嘗試擺脫一下固有模式。而背後是源於近年腦海中一連串的問號:

  • 「資料性為上」是不是最理想的方式?活動對象老中青少皆有,這個方式真能滿足所有人胃口嗎?
  • 活動對象是不是亦期望得到大量資料的?還是這是一直以來的假設?(那如果他們並非這樣想呢?)
  • 「提供的資料多」等同於「大家學到多」?
  • 「得到的資料多」又跟「生活行為是否改變(去待環境好一點)」有什麼的關係?

對這系列的問題,如果沒有專業的調查分析,我們實沒法一時三刻可以解答得到。唯它們確實讓我們對固有的活動模式反思。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每種活動也提供類似的資訊與模式,那就只辦導賞團便夠了,不用搞那麼多,也不用分那麼細吧!

P47E0852

因此,我們就本著這個原因,在母親節正是個「親子」的大好時機(今次活動不少對象都是幼兒家庭),去試驗一些較為合適他們的活動設計。如果再純以大量動植物名稱、開花期、外觀或19XX等歷史年份去填滿這個活動的話,相信很難讓小朋友們去享受(這個也會跟原有導賞無分別!)。為此,我們將活動的主訊息定為:「郊野公園樹林分層與當中的細小生境的關係」及「小動物適應這些細小生境的辦法」。(事實上,我們一直以來的導賞活動很少設有訊息,反而有的大多只是主題而矣;主題跟訊息在深度上是有所分別的,將來或再就此另文詳談。)我們相信,有易明白、簡潔而又清晰的主題,小朋友會較容易跟得上,滿足感與開心度也會提高;而且,他們可更集中地觀察跟主題相關的(即是能夠visualize到的)。訊息設定當然也規限著我們不再「見什麼講什麼」,不然就很易老調重彈地回到老導賞模式,更加不希望不小心偏離主訊息而變得沒焦點。

設定訊息與相關的活動以外,我們還嘗試了:
1)縮減路線上的資料量,也把較為艱深的部份抽走;
2)把原有較長的路線縮短讓它更變為更適合家庭參與;
3)加設配合活動訊息的搜索活動,讓大家透過發現去學習;
4)增設一個要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戲劇教育遊戲,讓大家經歷一個略帶緊張心情的小演出(但這部份的內容要賣關子,恕未能在此作「劇透」)。

至於活動的效果呢?叫得它作試驗,我們當然就活動作出觀察與檢討,內容與安排上當然有不少改善空間。參加者們開心嗎?這不由我們自己說了,請大家看看當天的照片有沒有答案吧!

P37E0273

P47E1250

「大自然遊樂團」會在今年11月再度舉行,有關的資訊已於綠遊香港Facebook專頁發放,我們很歡迎你與家人來試試這個新的體驗!
「大自然遊樂團」

作者簡介:Terence Tang - 上世紀環境科學系畢業生,從事環保信息傳遞的工作輾輾轉轉十五年,現為長春社教育經理。鍾愛單車、行山、運動、音樂與電影,致力尋找、製作並推廣環保而又好玩的遊戲與活動。

回收冬季衣服的反思

$
0
0

中秋過後,提醒我們秋天已到,冬天將至。相信大家都趁機於換季時整理衣櫃,將款式過時及殘舊的衣服棄置,騰空衣櫃添置冬季衣服。不少市民習慣將舊衣物放入回收箱,避免造成浪費。但究竟我們的舊衣是否適合接收的地區?會否有供過於求的情況?回收是否真能解決浪費的問題? 

舊衣回收業初期,國內及東南亞地區對舊衣的需求大,回收條件會較為寛鬆。但近年,內地對於廢物進口檢測標準收緊,由2013年內地展開「綠籬行動」,到2017年正式宣佈將於年底不再進口24類固體廢物,當中包括回收舊衣,導致大量原本進口內地的舊衣需轉進口到東南亞。當大量舊衣湧入,市場再大,亦有飽和的一天,加上舊衣的選擇變多,市場對舊衣的質素要求亦更趨嚴格及精細。

在各類回收衣物當中,回收冬季衣服的困難更大。由於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對冬季厚衣的需求很少,雖然回收商於分類時已盡量將可重用的舊衣出口,但礙於當地市場需求、出口限制及舊衣的質素,確實有部分未能重用的舊衣需無奈地被棄罝於堆填區。因為回收的舊衣並不一定能找到新主人,當中所造成的浪費實屬消費者的責任,故我們於購買及回收前應多作考量,特別是冬季衣服這類更難回收的衣服。

購買冬季衣服前不妨多問問自己,真的需要嗎?

  • 今年仍可穿著去年的冬季衣服,有需要再添置嗎?
  • 香港的冬天不至於非常寒冷,需要這麼多件厚衣嗎?
  • 去寒冷的地方旅行,想購買禦寒厚褸,但該厚褸不適合在港穿著,真的有必要為一次旅行而買?可否向親戚朋友借?有否其他衣物替代?會否以洋蔥式的穿著更為方便舒適?

Recycling of winter clothing

After the celebration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t is time to tidy our wardrobe and prepare winter clothing. Many residents used to put used clothes into recycling banks to minimize wastage. However, should we ask ourselves: are the used clothes we recycled suitable in the importing countries? Would it be in low demand? Can recycling such clothing really solve the waste problem?

During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Used Clothes Recycling, demand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were high while the recycling standards from the importing countries were easy to meet. However, such standards for importing waste were tightened up in China since 2013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Operation Green Fence”. Furthermore, 24 specified types of solid wastes, including used clothes, will be prohibited in China by the end of 2017. These changes are leading to a large amount of used clothes being exported to South-East Asia instead of China. With the increased choices of used clothes, the condition of the clothing becomes strict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outh-East Asia market will become saturated soon with the growing supply.

In fact, winter clothing is more difficult to reuse among other used clothes categories. The demand of winter clothes is low mainly due to the warmer climate in South-East Asia. Although local collectors put a lot of effort to sort out and export reusable used clothes, some will indeed be discarded unwillingly due to low market demand, export restrictions and/or undesirable conditions. Given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all used clothes will be reused by the receiving country, we (as consumers) need to shoulder our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with careful considerations before each purchase, especially for winter clothing:

  • Is it necessary to buy a new one if the clothes from previous winter seasons are still wearable?
  • Is it necessary to buy heavily winterized clothing under Hong Kong’s relatively warm climate?
  • Is it necessary to buy winter clothing specifically for travelling? Can we borrow from friends? Any other alternatives, such as layering, which should be more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for packing?

生生不息的荔枝窩:渾然天成的自然學校

$
0
0

作者: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

提起荔枝窩,總會用山青水秀、古樸幽靜來形容。猶記得十年前首次踏足這裏,不期然被村中的傳統建築和種種昔日生活痕跡吸引著。然後繞村走一圈,約一小時的行程經過了樹林、河溪、濕地、農田交織的平地、海岸邊的紅樹林、泥灘、小沙灘和岩岸,還有探頭視察的種種生物,只覺整個環境在恬靜中充滿生氣。當時就想這地方真是個大自然寶庫,人和自然的距離是這麼近,根本是渾然天成的大自然學校,是讓人接觸及感受大自然的絶佳地方。

想不到事隔十年,真的有機會在荔枝窩展開自然教育活動,可以利用這裏的環境資源啟發更多城市人重新思考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當時討論活動的主題時,「生活.生命.生生不息」這幾個詞語立即出現在腦海,希望透過各種自然教育活動來聯繫人與自然。「生生不息」也帶出我們對這地方的期許,希望這地方一直保持繁盛的生命力(包括人和自然萬物),生生不息持續下去。計劃期間,幾年內舉辦了三十多次環境教育活動和考察,給近千個城市人帶來不一樣的自然體驗。看到參加者在活動回顧中表示「如果在荔枝窩的活動時間能加長就好了」和「我對自然的認識增加了」,感覺真的有點洋洋得意。現在回想起來,活動的成功箇然少不了工作人員的投入和努力,但其實這個地方的魅力和魔法也歸功不少呢!以下是荔枝窩自然環境的簡單介紹和一些活動經驗分享,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讓大家認識荔枝窩的魔力。

大自然是靈感的來源

比起很多香港的鄉村,荔枝窩可算是小巧,村莊和主要農地的範圍不大,但若要細數其中的自然資產,則實在太豐富了。荔枝窩背山面海,還有一條清澈的溪流貫穿農田流出大海,因此環繞荔枝窩的是各式各樣的生境及其中形形式式的生物,給它帶來無限可能,也給大家無盡的靈感。而最為特別之處是自然環境和人的生活互相影響,融合在一起。

認識植物,傳承傳統

荔枝窩三面環山,山雖不高(最高的老虎石頂也只有約二百三十米),看上去卻甚有氣勢,而且環抱下面的平地,提供了良好的保護屏障,因此愈往山下,林木愈茂盛,而村後的一片樹林更成為村的風水林,有特別的人文價值。林中錄得了超過一百種植物,有些更是香港的稀有物種,現時已被劃為特別地區。林邊有幾棵過百歲的奇特大樹:「空心樹」(秋楓)曾是荔枝窩的村童和遊人的嬉戲地;「連理樹」是大家對自然美麗的期盼(其實是一棵榕樹正絞殺被纏的秋楓樹);現時只有四枝主幹的「五指樟」是村中的風水樹,是村民拼命保留下來的。它們已成為荔枝窩的明星和親善大使,是每位遊人必到的景點,也荔枝窩三面環山,山雖不高(最高的老虎石頂也只有約二百三十米),看上去卻甚有氣勢,而且環抱下面的平地,提供了良好的保護屏障,因此愈往山下,林木愈茂盛,而村後的一片樹林更成為村的風水林,有特別的人文價值。林中錄得了超過一百種植物,有些更是香港的稀有物種,現時已被劃為特別地區。林邊有幾棵過百歲的奇特大樹:「空心樹」(秋楓)曾是荔枝窩的村童和遊人的嬉戲地;「連理樹」是大家對自然美麗的期盼(其實是一棵榕樹正絞殺被纏的秋楓樹);現時只有四枝主幹的「五指樟」是村中的風水樹,是村民拼命保留下來的。它們已成為荔枝窩的明星和親善大使,是每位遊人必到的景點,也是認識荔枝窩的一個好開始。

生生不息的荔枝窩2 (1)

村民對林中眾多的植物並不陌生,雖然叫不出正統的名字,但是對它們的特性和用途瞭如指掌。例如在香港大部分林底常見的灌木九節,村民會用其葉子來墊茶粿。九節的葉子屬革質,兩面有較厚的蠟層,經蒸煮後也不易爛,而且不會被茶粿黏著,是墊茶粿的好材料。懂得利用植物資源是傳統生活的重要一環。現時社會風氣貪圖方便快捷,生活中很多天然材料已被人工合成或化學材料取代,市區生活的人就更難感受大自然的重要性。在這個計劃中,認識到村民努力維持傳統,取材自然用於生活,把生活和自然緊扣在一起,很想把荔枝窩的經驗分享出去,讓更多市區的人有機會認識和體驗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於是有了多個不一樣的工作坊和日營活動,例如茶粿制作。

生生不息的荔枝窩3

水脈生態,教樂相長

貫穿荔枝窩的這條河溪可說是荔枝窩的命脈,是令村民可以安居於此的關鍵原因。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此溪仍發揮著它無可取替的功能:灌溉農田,提供飲用水。令村民至今難忘的還有孩童時在溪中嬉水消暑的時光。河溪生態考察是夏日眾多活動中最受參加者歡迎的活動,箇中原因和村民的經歷或有相似。夏日炎炎,到處都熱氣騰騰,只有來到溪邊才有絲絲涼意。兩旁的樹蔭遮擋了大部分陽光,溪中激起的水花使空氣涼快清新。參加活動的學生平時習慣空調,但是來到溪邊從來沒聽過他們提起過這個似乎是市區人必備的生活用品,反而盡情地享受樹蔭和溪水帶來的涼意。

此外,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天然河溪是一樣陌生的東西,難以聯繫河溪和大地萬物以及人類生活的關係。荔枝窩的這條溪流就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場地。它平易近人:就算是第一次接觸的人也不會覺得危險而抗拒;它環境幽美舒適:淙淙的流水看著聽著似乎可以洗去人的煩惱;它獨特有趣:溪水雖是單向地從高處向低流,但是溪澗裏大大小小的石頭令流水的緩急高低變化無限,在此生活的眾多生物用奇特的身體結構去適應這種永無休止的流動狀態。考察時,學生們總會給溪裏奇特的生物吸引。最令他們驚奇的是那些像異形般在石塊上爬走的小生物,竟然是在村邊飛舞的色彩斑爛的蜻蜓之幼蟲,原來不少蜻蜓的幼蟲階段其實是在水中度過,而且在水中的時間比在空中還長呢。

和諧農地,重繫萬物

荔枝窩的農地曾經種滿稻米,村民分享在田中遇到泥鰍和田雞(虎紋蛙)等生物的經歷時仍記憶猶新。遍地金黃不免令人懷緬,但現時復耕後的農地其實更精采,有稻田和其他濕耕地,有整齊的有機菜地,還有各種不同農法的試驗地。帶領學生到農地參觀是個有趣的經驗,不少人看到田間農作物的樣子以為是甚麼新事物,當知道原來是平時吃過的蔬果時,那些驚訝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這算是簡易又成功的植物課吧!

農地也是最容易體驗和反思人與自然關係的地方。田地雖然是人為改動和維持,但是一樣可以作為多種生物共享的家園。以前耕種没有用化學農藥,蛙叫蟲鳴被視為田中正常的一部分。現在採用生態友善的耕種方法,蝶舞翩翩,還有蜻蜓、甲蟲、草蜢等跳躍追逐的情景每天在農地上演著。比起自然生境,農田裏的生物多樣性可是不遑多樣,這是農夫們選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成果。曾經有學生表示在田間做生態調查時,對這些生物又愛又恨,愛的是看到這麼多外形顏色不同的生物,恨的是這麼多的生物數了好久才數完一個樣本。導師們聽了這位學生的說話,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開懷地笑了。

生生不息的荔枝窩4

多變海岸,生活教室

荔枝窩的海岸並不長,但是相當有特色。古老奇特的銀葉樹林和白花魚藤已成為這裏的一個地標。此外,香港海岸有的生境幾乎都在這裏找到。紅樹林、泥灘、海草床、沙灘、石灘聚首在這小小的窩邊。這裏是進行海岸生物多樣性教育活動的絶佳位置。

來到海岸邊,最愛和活動參加者分享的是海岸和海鮮美食的關係。大家都以為海洋生物當然是以大海為家,卻不知原來很多魚蝦蟹等生物會在海草床、紅樹林等海岸生境產卵或度過幼年期,然後才回歸大海生活。簡單地說,海岸就是一個海洋生物的育嬰地。仍然記得有一群學生在海草床附近發現一隻小「瀨尿蝦」時,那種驚訝又興奮的表情。由此深深感受到没有其他方式比這種體驗更有教育的效果。

總結

由過往眾多活動參加者的反應,我們可以總結三件事。一、親身的探索和體驗是良好的教育方法,荔枝窩方便而又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有利這種學習方式。二、和人類生活有關的事物會更容易吸引參加者,荔枝窩的傳統鄉村和農耕文化使自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玩樂消閒,都和野生萬物分亨著這裏的空間和資源,而這種聯繫正是城市人需要重新建立的。三、對大部份參加者來說,方便、舒適、新鮮、特別,都是產生投入感的要素,而這些正是荔枝窩天然而成的條件。希望我們可以借鏡前人,繼續善用這裏的自然資源,讓荔枝窩可以生生不息。

原文載自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荔誌》

~~~~~~~~~~~~~~~~~~~~~~~~~~~~
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一周年活動:「豐禾。日荔 — 農樂節」,一起享自然、嚐在地。

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2017-2019 
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由長春社與香港鄉郊基金合作,透過與荔枝窩村民、新居民及農友等以管理協議形式合作,在村傍農地進行自然管理工作,以自然和諧的農耕,令這裡的人和自然萬物都能生生不息。計劃包含四大部份 - 維護自然萬物、環境友善農耕、社區參與及公眾教育。
http://www.cahk.org.hk/show_works.php?type=uid&u=53 

鬼鬼祟祟偷蕃薯 市建局刪除社會影響評估資料

$
0
0

【鬼鬼祟祟偷蕃薯
市建局刪除社會影響評估資料】

林鄭的施政報告就話要求政府各個部門制訂一個年度開放數據計劃,不過市建局似乎就唔太賞臉,非但唔配合,仲刪除資料添喎,狠狠摑左林鄭一巴掌!

事緣今年年初,在民間爭取多年後,終於令市建局承諾在未來宣佈新重建項目時,會將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報告]一併放上網,供公眾查閱,我地組員之前mon到實一實,發現在上環及土瓜灣的新項目,市建局都有上載到報告。

直到近日,我們再次翻查時,發現有關報告在市建局網頁竟然憑空消失左!查實,[社會影響評估]究竟收埋左乜野既驚天隱秘,要彈出又彈入呢??

消失的報告:原址傳送門
皇后大道西/賢居里發展計劃
榮光街/崇安街發展項目

─────
【重建小百科】社會影響評估報告(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SIA)是什麼?

在香港,《市區重建局條例》規定市區重建局進行重建項目,必須在進行人口凍結前後,進行兩次社會影響評估,評估重建對受影響居民及舖戶的社區網絡及生活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安置需要,並從而檢討現有政策是否能舒緩有關負面影響。

垃圾徵費 – 遲來十三年的希望

$
0
0

消息傳來,政府下定決心推行垃圾徵費,為源頭減廢作出實質行動,我和不少關心香港環境的朋友都熱烈鼓掌,覺得終於盼到都市廢物大幅縮減的曙光,回望過去,我們等了足足十三年!

2005年政府提出《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 》(註1),文件開宗明義說:「建議利用簡單而有效的經濟誘因,按照「污染者自付」原則、倡導市民加強循環再造,減少棄置廢物。」又毫不含糊地說:「廢物收費是促使大家改變習慣的最有效方法。」文件同時突出「源頭分類」和「支持回收業」促成大部份垃圾化為可以重用的物資,大幅減少需要終極處理(如壓縮堆填)的廢物,可惜2005年剛好政府換人,政策塵封了十三年,現在才重見天日,不過「遲到好過冇到」。

我們真的遲到得很厲害,南韓和台北先後於1995年和2000年實施垃圾徵費後,人民都把可回收的「垃圾」化為回收物料,剩下的真垃圾大幅減少至每人每日0.4公斤左右,至於香港十多年來徘徊於1.3公斤左右,香港自稱是先進的「國際大都會」,但垃圾量是人家的三倍,令人汗顏。


來源:註2

十多年來,政府的遲疑也許源於捉摸不透民間對垃圾徵費的態度,幸好經歷過擴充將軍澳堆填區的大辯論,民間對垃圾問題的認識已經提高了不少,對堆填區的規模不斷擴大深惡痛絕,明白再不能「垃圾照揼」,否則永無寧日,加上膠袋徵費的成功經驗,認識到收費是改變市民行為的有效辦法,現今支持垃圾徵費的民氣遠比十多年前高。

政府宣佈垃圾徵費後,有些人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質疑,例如回收配套未做好、市民會到處亂棄垃圾逃避徵費等,這些確是需要認真處理的問題,但是不成為阻止垃圾徵費的原因。

正如2005年文件所說,「徵費」、「源頭分類」、「回收」構成都市廢物的整全解決方案,這個複雜的體系怎樣啟動真的不好說,但是總要下定決心踏出第一步,「徵費」執行,其他就可以有機地調整配合了,事實上環境局同時提出一系列與回收有關的措施,顯示出這個方面的努力,我們不應只顧潑冷水,而忽視相關部門做好事情的熱心。

民氣是政府的指南針,鼓勵立法會配合,及早通過有關法例,讓全港市民投入消減垃圾的共同事業,以及給機會香港追上跑在前面的南韓和台北。

我們以香港為傲,必須盡快除去垃圾比人多的污名。

註1 《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 2005-2014》
註2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13-2022》


【歷史無限Loop】皇都戲院 x 中英外交

$
0
0

近日,新世界集團宣布強拍及重建皇都戲院建築群,並擬保育皇都戲院部份。本欄早前已分析過皇都戲院的寶貴歷史價值及吸引大眾之處。保育皇都戲院若能成事,將會是對香港的一件難得好事。

今次討論的,是一個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團於1956年到璇宮戲院(即皇都戲院之前身)的表演。這次表演充滿話題,以下三個則最為有趣。

1. 破冰之作,促進外交
1956年4月,中英樂團(即今香港管弦樂團之前身)獲廣東省文聯邀請到廣州中山紀念堂演出。當時正值1949年中共上台後的建國初期,港英政府和中國大陸仍處於緊張的政治狀態。此外,中英樂團是二戰後為促進華人及英人友好關係成立的中英學會轄下的樂團,所以這個破天荒的音樂會甚具政治味道。

然而,這次特別的文化交流活動最終順利舉行。兩個月後,香港「回禮」,中華總商會及老牌左派組織香港華人革新協會邀請一隊共七十人的中國民間藝術團來港獻技,而香港華人革新協會的主席陳丕士之後也得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的同意,讓這個盛會於他的「主場」上演。

當時左派和右派的報紙都紛紛報道有關中國民間藝術團的消息。不過,「右報」並沒有稱表演團為「中國民間藝術團」,例如《華僑日報》反稱之為「中共民間藝術團」。

受傳媒報道帶動,市民對中國民間藝術團的反應十分熱烈,多場表演的門票瞬間售罄,而西方的外交使節如西德駐港領事、澳州駐港商務專員以及多間洋行大班也前來觀賞演出,無形中使璇宮戲院成為一個文化外交的場所。

2. 匯聚南北藝術精髓
中國民間藝術團於璇宮戲院演出的廣告題為「南北藝術、百花齊放、共聚一堂」。的而且確,該次盛會集京劇、舞蹈、歌唱及樂器演奏,而民國年代的著名上海女高音周小燕更演唱了新疆及哈薩克族民歌(今天內地的政治環境還會容許這類歌曲嗎?)。

多年後,香港藝聲唱片公司將那次演出錄成唱片,而樂評人周光蓁稱更稱這可能是五十年代璇宮戲院唯一的音樂記錄。這隻唱片收錄了當時周小燕演唱的《百靈鳥,你這美妙的歌手》、《我的花兒》和《四季歌》等多首歌曲。回想她之後於文革所受的浩劫,這隻唱片裡的歌聲實令人倍感唏噓。

中國民間藝術團璇宮戲院期間,報章形容戲院大門的佈置為一幅集扇舞、獅子舞、及荷花舞的大彩畫。但我望着歷史圖片,「橫睇掂睇」只見到一隻醜樣古怪的恐龍!

3. 政治洗腦?
中國民間藝術團於1956年來港表演理應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但兩年後有一位自稱Ed的人士寫了一封Letter to the Editor去《南華早報》,投訴當年教育署曾 'advised'教師不要到璇宮戲院看藝團的演出,言下之意是港英政府擔心教師會受「不良意識」所感染,但又不能高調發出指令,禁止教師的自由活動,聽起來那時的情況也有點尷尬。

璇宮戲院和之後的皇都戲院娛樂大眾一共45載,近半世紀的歷程中有古典音樂、粵劇、亞洲表演藝術、更上演過無數膾炙人口的港產片,所以稱之為今日香港最有「份量」的老戲院,絕對是當之無愧。

圖片標題
1956年中國民間藝術團於璇宮戲院演出時的大型廣告牌。 (圖:梁經緯)

今日龍尾 明日大嶼 繼續守護海洋

$
0
0

原本有三百多種生物、生態價值高、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大埔龍尾灘,好可惜現已變成一個地盤工地。得到公眾人士的關注和支持,在過去十年,龍尾灘的生態價值和人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得到更廣泛認識和認同,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雖然龍尾灘失守,我們還有很多自然資產要為下一代守住,其中一項最具毀滅性的超級大白象工程—「明日大嶼」—大嶼山東部水域人工島巨型填海工程,政府在未做任何規劃研究、生態調查及財政預算下,已誓要上馬,企圖淘空香港庫房一萬億元儲備,嚴重破壞東大嶼水域海洋生態環境,並因購買海沙填海而大幅破壞鄰近海岸生態環境,以圖興建需要抵擋愈來愈極端的天氣所帶來的風暴潮,逆世界潮流,自設氣候災民陷阱,留下可以預見的爛攤子給下一代。我們絕不可以坐視不理!

守護龍尾基金得到市民的支持,由2012年11月至2018年8月,透過守護龍尾大集會捐款、「沒有海岸 哪有海洋 守護龍尾」潛水展捐款、售賣守護龍尾 T-shirt、公眾捐款、義賣、訂購龍尾書、訂購龍尾生物圖鑑、暑期籌款導賞團團費、銀行利息等,共籌得$443,342.85,作守護龍尾及海洋生態保育之用;開支包括:印製守護龍尾T-shirt、7.1街站物資及運輸、民意調查、「沒有海岸, 哪有海洋, 守護龍尾」潛水展展板、印刷龍尾書、暑期籌款導賞團活動物資及運輸、法律事務開支、銀行收費、東平洲海岸生態救援行動、東大嶼海底生態調查等,共$345,369.30。餘款$97,973.55將全數捐予守護大嶼聯盟,用作守護海洋之用。守護龍尾大聯盟感謝公眾過去的支持,亦請關心海洋的人士支持守護大嶼聯盟的工作,like嶼聯FB專頁、加入成為義工,及捐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龍尾海岸教育中心會繼續監察龍尾人工泳灘的興建,確保遵守環境許可證的要求。

守護大嶼聯盟 Save Lantau Alliance
 
守護大嶼聯盟義工報名表"Friends of Save Lantau Alliance" Registration Form

支持守護大嶼聯盟眾籌計劃
土地不是無限 房屋不是商品
反對填海 不要東大嶼都會

守護龍尾大聯盟
2018年10月24日

《在地說農》之十:本土咖啡

$
0
0

(圖片地點:綠田園基金)

如果不是因為種植咖啡,我也不會有飲咖啡的習慣。

十幾年前已在香港見過咖啡樹。當時我對加工、烘焙等方法全不認識,樹上果實再多,也不過是裝飾品。及後偶遇一位咖啡發燒友,他教我如何將果實製作成生豆,算是我半個師傅。(反過來我就教他種植)

知悉果實如何使用後,我對種植咖啡的興趣大增。雖然香港欠缺高山環境,但論緯度、溫度、雨量等條件,香港也算合適栽種咖啡的地方。不過,種植不是吹水或網絡遊戲,能否有成果,最終仍要在地測試。我花了七、八年時,逐步掌握咖啡樹的繁殖、栽種環境、水肥管理、修剪以至收採的技巧。咖啡栽種遍佈美洲、非洲及中亞(近年發展最快的,倒是中國雲南),但每個地區的水土氣候不同,生長時機及形態亦不盡一樣,因此,大多數管理技術仍需依賴田上的觀察及揣摩。由於缺乏前人經驗作為參考,我也是種了好幾年、確認它真的能夠在香港長好,才夠膽推廣給其他人。

坊間有些誤解稍為糾正一下。有些人聽「林蔭咖啡」聽得多,就以為咖啡樹一定要在密林下成長,真是錯得離譜。咖啡不喜猛烈陽光是事實,但絕非林蔭就好;有些乾旱地區雲量稀薄,因此需要遮蔭樹來減光,但如果換上雲量多的地方,遮蔭樹就非必需。在香港,咖啡樹適宜栽種在直射光不猛烈、但散射光充沛的環境中。

也聽過有咖啡師肯定的說,香港不適合栽種咖啡,原因是他種過,味道不好。噢,我不敢質疑這位咖啡師的功架,但廚師與農夫應該是兩個行業吧,煮飯的人不一定懂得種米……咖啡是一個很好玩的項目,由栽種至沖泡出一杯咖啡,當中經過許多階段,一個人恐怕難以精通全部環節(我也一樣),不同專長的人多作交流,有助推動整個「本地咖啡鏈」;但彼此最好能包容一點,無需事事排他,太快下定論。

雖然香港的氣候適合種植咖啡,但遇上極端天氣,也會有束手無策時候。2016年1月香港出現特大寒流,有些咖啡樹也給凍死;今年颱風「山竹」吹斷了許多咖啡樹枝幹,或吹甩了葉,也令果實結得不好。天災永遠是農業大敵,咖啡亦不例外。

雖然多年來我一直推廣咖啡種植,但不諱言在香港生產咖啡豆有一定限制,首先是農地不易找,其次是人手操作的成本高。個人認為,在香港種植咖啡,如果單純將咖啡豆推入消費市場,毛利偏低;可考慮將生豆供應給咖啡店,或配合體驗式活動如採摘、加工、烘焙等,方能提高利潤空間。(我很市儈吧,沒法子,農夫也要賺錢。)另外,咖啡在糧食金字塔中畢竟並非必需品,咖啡樹本身對土壤要求亦不嚴格。因此,我建議咖啡樹種在農場的「二線」農地;最優質的耕地,始終用來種菜或主糧較好。

現時,香港已經有幾個農場有栽種咖啡(不點名,自己估估在甚麼地方啦),期望在未來十年,本土咖啡能有更大發展,更多人有機會飲到 from field to table 的本地咖排。

善用學校可再生能源潛能 別讓校園天台「曬太陽」

$
0
0

如果說,本地能源政策最近傳來好、壞消息,你想先聽取哪個?嗯,這樣吧,好消息是,中電將於十月、而港燈將於明年一月推行上網電價計劃,以每度電三至五元,回購民間以太陽能生產的電力,據說村屋、私人屋苑、工廠大廈等業主反應十分熱烈。壞消息呢?不少坐擁天台的學校缺乏安裝太陽能系統的資金,又難忍繁複的申請手續,無意參加計劃,繼續讓天台「晒太陽」,浪費清潔能源潛力。

好消息是,全港有超過1000間中、小學,其可再生能源潛力不容忽視。綠色和平與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於今年初到訪了19間學校,估算出驚人的發電潛力。原來只要用上一半的天台面積安裝太陽能板,19間學校每年已足以生產超過240萬度電,相當於751個香港三人家庭的一年用電量。壞消息卻是,目前這些學校一年的發電量僅約11萬度,換言之只用了不足5%的發電潛力。

壞消息是,很多資助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均認為上網電價計劃的吸引力不大。一方面,賺取回報並非學校的首要考量;另一方面,學校須優先改善教育項目、 維修校園設施、 支付職員薪酬等,難以撥出安裝太陽能系統的資金。此外,資助學校如要開展安裝工程,必須向教育局、 建築署、 消防處等部門申請,手續繁複,往往令課擔本已沉重的中、小學界卻步。

好消息是,最新的施政報告雖未提供詳情,卻承諾協助學校發展可再生能源。綠色和平建議政府推行太陽能學校計劃,評估全港學校的太陽能潛力,並根據每所學校的潛力來分配資源,協助安裝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此外,政府應簡化申請手續,並提供技術顧問與行政支援,消除學校發展太陽能的阻力。

就元朗豐樂圍魚塘地發展案聲明

$
0
0

案情:譚凱邦以個人名義於2014年入稟高等法院,挑戰城規會批准發展商長實在臨近后海灣的漁塘濕地「豐樂圍」的決定。

豐樂圍部分地段列入后海灣濕地保育區,港府1995年簽訂了《拉姆薩爾公約》,有責任保護這片寶貴生境,長實須提供保護濕地方案才可發展,因此於1998年與WWF合作,只用魚塘5%面積建低密度住宅,並提供2千至3千萬元成立基金,供WWF負責長期保育和管理其餘的95%濕地,以期通過城規會批准,然而WWF於2013年5月宣布退出合作後,同年11月,城規會卻在未有確實的保育團體接手下批准長實興建19幢豪宅,涉約2000個單位的發展工程。

進度:法院早於2015年批出司法覆核許可申請,惟排期至11月15日於高院開審,預計將審訊2天。

反對任何形式的「濕地保育」

現狀是豐樂圍的居民被趕走,而長實嘗試各種合理性去衝閘。WWF 跳船後,長實會無恥地把任何可以裝飾自己的環保團體穿戴上身。而任何一點
因此,維持現狀是所有可能選項中最可取的一個。

追究奧雅納顧問公司的歷史責任。奧雅納的環評只處理污水及噪音等「發展副作用」,並且包裝成可以克服的條件。但絕口不提「不發展」的選項及附近社區的破壞,以及對天水圍村村民的「二度傷害」。

此公司刻意誤導市民,必須負責。

長實,你為何要賺到盡?成個天水圍都俾你買起,民不聊生,與政府的密約使街市不足,有份製造「悲情城市」。直到現正各社區組織仍要執你的蘇周屎。

為何要延續悲情、擴散悲情?

有關屈翅螢。一條醜樣的小甲蟲。

在我童年時,紗窗上常掛著一兩隻死起的小甲蟲。兩翅啡啡的,卻有個半透明的腹部。

在夏日時上山,就會偶爾飛過一隻。
然後順著來路一看,草叢中、樹林內,一點一點光。甚是好看。原來,這點光就是那醜樣的小甲蟲。

後來山路安裝了街燈,天水圍的燈又愈來愈光,加上原來的草叢樹林都被剷平建丁屋。現在,能看見這醜陋又美麗的屈翅螢,就只有在魚塘邊未被破壞的地帶。

可以說,長實的發展,無論說辭如何,無有甚麼不明團體藉口保育支持,都必然是屈翅螢的最後墳墓!

搶救豐樂圍濕地免於成為李嘉誠後花園行動組(成立於 2012年)

日期: 2018年11月14日

長實豐樂圍案:濕地有無淨損失?

$
0
0

今日與譚凱邦在高等法院聽審。是次審訊為譚凱邦司法覆核城規會批准長實發展的決定,整個案的一部分。

公眾對此案無甚印象,是由於排期聽審都排了五年。

審訊打幾個技術位:

1. 長實用幾個魚塘合併,騰出約4%土地以符合「沒有淨損失」,但由於塘壆也是生態價值一部分,因此在濕地功能上是有淨損失的。

然而代表長實一方堅持城規會早已考慮過範圍上的損失與功能上的損失,而只要交由專家打理,則可補償此損失。而且環境報告和保育方案都已在城規會通過,已經不必再質疑。

2. 在WWF 跳船後,長實並不能符合城規會批准的條件「有環保中介配合」。譚凱邦形容為「沒有新娘子的婚禮」。而代表長實一方表示,是次審訊只是審「機制」,長實一時之間找不到環團夥伴,但城規會照通過,可以容讓長實批出租賃(lease),稍後再找合適的團體填補空缺。而且城規會委員的時間很寶貴,不應用來了解甚麼環團合適,用甚麼方法保育。甚至稱必要時,長實注資的環境保育基金可sit in 自己擔任該空缺。

代表譚凱邦一方則認為,條件之一的「容許公眾進入以休憩並實施適當的管制」表示批准條件要求知道管制的方案,在夥伴團體缺席下此條件不能被滿足。

3. 到底拉姆薩爾濕地「沒有淨損失」的條件,是否周同時包含範圍上的損失與生態功能上的損失。此項雙方就文件的不同銓釋作辯論。代表長實一方認為,城規會已表明以「發展」換取對濕地的管理,因此不應考慮完全不發展的選項。而且表明,城規會也認同損失無可避免,而容許發展濕地是為了補償在生態功能上的損失。

4. 是次審訊並沒有提及環評忽略屈翅螢及城規會有否做好把關角色等等。基本上,環保署,漁農處,環評機構全歸類為「專家」(experts),而缺乏探討其限制或利益衝突之處。

天天吞下塑膠 - 快餐不用即棄餐具

$
0
0

五百萬膠樽每天連接香港和武漢!

今年颱風山竹襲港之後,沿岸地區布滿塑膠垃圾,數量多得驚人,我們丟棄的塑膠垃圾,雖然好像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其實沒有真正消失,總有一天回來騷擾我們。

近年,我們從國際新聞得知,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後,不少海洋生物無意中吞食了,健康出現問題,甚至死亡。至於人類,食用海鹽和海產,例如魚和蠔,會同時吞下來自海水的微膠粒,健康風險雖然暫未評定,但確實存在。

大家可能不知道,現在空氣中微膠粒無處不在,除了被吸入肺,亦會灑落我們的飯餐,我們每天都在吞食微膠粒,研究又顯示樽裝水含有微膠粒,有人估計每日飲一公升樽裝水,攝取的微膠粒比喜歡吃蠔的人還多(註1),「膠」真是多到防不勝防。

我們「吸膠食膠」,源自人類丟棄大量塑膠餐具和膠樽,根據環保署數字(註2)推算,香港人每日丟棄約二千五百萬件即棄餐具,至於膠樽,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估計,香港每日丟棄約五百萬個(註3),如果頭接尾放在地上,每日都可以由香港去到武漢(註4),比得上高鐵!

為了減少塑膠造成的禍害,大家必須立即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停止購買塑膠樽裝飲料。

不少香港人知道塑膠污染不妥,但是主動自備餐具和水樽的人至今是少數,很多人覺得「只有我做,人家不做」是沒用的而沒有動力去實行。要打破這個僵局,需要一個大規模的、眾多香港人可以同時投入的主題運動,讓大家覺得是與很多人一齊做對香港有益的事,而且是有可能成功的。

環境運動委員會最近年的策略,是推動市民改變生活習慣,達致環保目的,今年外國興起「走飲筒」,香港市民反應很積極,我們決定乘着這個浪潮,與飲食業合作,組織「外賣走塑,餐具先行」先導伙伴計劃,以鼓勵方式促進市民建立「買外賣不要餐具」的習慣。

本月十六日起,市民到三家快餐連鎖店買外賣,不要即棄餐具即可獲得印花,儲得六個可換領由環境運動委員會提供的重用餐具一套,如果已經有的話則可換領飲品一杯,不過我呼籲大家取餐具送給朋友,幫忙把「外賣走塑」的信息傳開去。

必須強調今次只是運動的開始,我們願望更多飲食業同行參與稍後階段的推廣活動,共同為「全民走塑」的長遠目標努力。

願望有一日,買外賣不用開口就自動「走餐具」,以及塑膠樽裝飲料絕跡香港,我知道這樣有點奢望,不過既然走了第一步,就不妨望遠一點。

參考:

註1 The Conversation, 8 June 2018: You’re eating microplastics in ways you don’t even realize.
註2 香港01,2018年6月5日:香港年棄91億件即棄餐具
註3 綠惜地球,2016年4月20日:遏止膠樽災難
註4 《草雲居》,2016年3月25日:香港膠樽長城每天連接武漢

原文於2018年11月12日香港電台「左右紅藍綠」節目播出


致毅行者support team的一篇心酸長文

$
0
0

真心求問,有幾多個毅行者support team,係自備容器買外賣食物上去俾參加者?

就我係度數小時觀察,十個有九個support team都係用即棄外賣餐具,即使係個度煮野食既朋友,都係用紙牒膠牒膠杯膠叉膠羹,endless膠同無限外賣充斥整個checkpoint

46408473_1163764417131971_6439219324707143680_n

而呢堆又膠又廢既垃圾,最後係邊個負責,捉左個姐姐靜靜雞問,原來,今晚只係得一組毅行參加者既數目,加多一個,即共「五大個」清潔姐姐幫手清呢個山頭加廁所垃圾

問姐姐清左幾多轉,佢無奈笑笑:「我都數唔到幾多轉囉」

當我忍唔住開口係場地大叫:「呢個山頭只係得五個姐姐清潔垃圾,佢地已經做到非常辛苦,麻煩大家將可以回收既野都羅去回收(感謝綠惜地球幫手係活動做回收)」

但姐姐即時㩒住我:「唔好呀,我地會俾人鬧架,唔好講呀」

聽完我個心沉到落黑洞

46460757_1163764483798631_3927393914520076288_n

46482182_1163764477131965_5762734371832332288_n

Checkpoint個十數個垃圾桶裝滿既速度仲快過係旺角街頭既垃圾桶,仲要每個240公升既垃圾桶袋袋垃圾都成十幾公斤重,我嘗試過幫姐姐搬其中一袋垃圾,但真係無能為力,望住仲瘦弱過我既姐姐去拉去扯袋垃圾,仲要由今晚清到聽朝,我真係唔知佢地上世做錯左d咩事今世要受d咁既苦

其實,真正既毅行者,應該係呢五隻手指數得哂由朝做到晚再做到朝仲要處理數百公斤垃圾既清潔姐姐

我唔係怪參加者,行一百公里山真係能人所不能既事,亦都知特登上山頭幫手做support team既朋友非常有心,但係既然大家可以體諒到參加者咁辛苦而山長水遠去support佢地,可唔可以請大家同時將呢份體諒同支持同樣放返起清潔姐姐身上,減輕佢地既負擔?

46488412_1163764503798629_7150668012905824256_n

我知道呢個呼籲未免太遲,即使今年唔得,下年都希望大會可以提醒返大家,大家support team 可以日行一善,:

1. 如果買外賣,不如真係自備餐具送外賣再帶返走返去洗
2. 如果係個度煮既其實可以用可重用餐具黎裝食物 (絕對有人係咁做)
3. 如果你地真係係無可選擇之下用即棄餐具買外賣,能否拜託你地自己帶走埋d 篤眼篤鼻既垃圾?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毅行者活動也適用

46369318_1163764407131972_6196441870189461504_n
點解山頭會有張瑜伽墊掉左係度,我真係十萬個為什麼

46342676_1163764433798636_7381734328557895680_n
大家都好鐘意用膠枱布鋪地,倒不如正正經經買或整張靚少少既地墊用黎野餐,成件事會型同grand 好多

46320621_1163764530465293_1122879896293474304_n
場地set左d回收點 大家請善用(by 綠惜地球)

46407400_1163764543798625_1000261315886841856_n
其實自備盒買外賣真心唔難,自備埋餐具仲更加窩心,support team 除左support 參加者仲可以support埋清潔姐姐

鹿兒島出水市——渡冬野鶴的天堂

$
0
0

聚集於出水市鶴觀察中心外的鶴群。

近年有不少香港人都會到鹿兒島短遊幾天,我最近去了六日五夜,在最後一晚鹿兒島市中心天文館逛街時,聽到熟悉的廣東話評論鹿兒島沒有甚麼好玩,我反而為自己即將離開有十萬個不捨,多一倍時間仍不夠玩。我喜愛遠足和生態可能是有點非一般的港客,但伴我同行的港媽太太也十分滿意,證明這裡真的吸引非常。我以自駕遊出行,行程不多也不趕,主要包括霧島溫泉一泊二食、出水市住民宿看鶴群、屋久島三日兩夜和最後一晚的鹿兒島市內購物。沒想到,太太最滿意和最驚喜的是在出水市欣賞日落中的鶴群,住在農地旁民宿,自己煮新鮮本地食材,於星空下享受露天風呂,離開前再參觀出水觀鶴中心,這二日一夜成了全個旅程中最療癒的一部份。

IMG_1394
前左是白枕鶴,而後右是白頭鶴。

由霧島驅車前往出水市大約兩個小時,我們早上行完御鉢火山,已接近中午時份,便在途經的曾木之滝享用午餐之餘,順便可以欣賞紅葉和瀑布。黃昏前到達民宿,傳統的日式平房,車泊屋旁,有開房式廚房,煮食用具齊備,唯獨欠豉油調味,但這卻讓我們品嘗新鮮食材的原味。檢視了全屋一遍,行李也不放下,趕在太陽未落山前,去到附近的農地,初探鶴群的情況。這裡原是海濱地區,昔日建了堤壩,有點像香港基圍一樣,但這裡不是養蝦,而是成了偌大的水稻田。我們可以在田基上驅車,但有部份近海的農田道路被臨時封閉,明顯是為了讓這批來過冬的貴賓們,有安全而少干擾的環境。天色漸暗,鶴群在頭頂經過,又不時鳴叫,很有 National Geographic field,唯器材有限,難以記錄這珍貴時刻,存在記憶中是最實際的。太陽下山後,我們到附近的市場買食材,菜蔬瓜果都標明生產的農夫和地點,真正的大有來頭。回到民宿,簡單清洗,用個大鐡鍋,很快便有原味十足的 Shabu Shabu,飯後更有由民宿主人為我們預備的自家製布丁,大滿足。整日的疲累,在滿天繁星下,浸泡著一個暖暖的露天風呂,消失得無影無蹤。

IMG_9951
有室內的觀察區,即使外面很凍很大風,仍能舒服地觀賞。

出水市鶴觀察中心

這座樓高三層的觀察中心,是專為渡冬的鶴群而建的,所以每年的開放時間由11月至翌年3月,如何確保有鶴群在觀景台前出現?工作人員定時會放置食物如稻穀等,因此也吸引了其他的鳥類如烏鴉或鴨類等。這裡也有專人負責每日統計鶴類的品種和數量,我到訪的前一天數量就有7779隻,最多的是白頭鶴,次之就是白枕鶴,也是我能發現的兩種,其他灰鶴、沙丘鶴和白鶴,數量不足十隻,要在這密密麻麻的鶴群中,找到牠們出來一點不易。在IUCN 紅皮書中,白頭鶴和白枕鶴在出水市的數量雖然多,但這兩種都屬於全球易危品種,而出水市的渡冬白頭鶴,更有可能佔全球總數的一半。雖然這裡只專注鶴類的數量,但因為保護牠們,其他的農地或濕地物種都可以從中得益。我就在鶴群中,找到一隻黑臉琵鷺,當牠站在體型較大的鶴群中時,有如白鷺般細小,但哪休息時把琵咀放在背上的姿態,很難不認出這隻瀕危的鳥種。

IMG_1336
這些不是鶴群,是鴨類,也是冬候鳥。

農夫把收割後的農地讓出來成為鶴類的棲息地,他們會否從中有損失呢?政府為鼓勵鶴與人共存,為農夫推廣 “鶴町大米”,希望市民大眾願意用較高的價錢,購買一些無農葯而對生態有利的農產品,達到社區、自然與環境都好的目的。

IMG_1414
鶴群和鴨群明顯易分。

IMG_9921
出水市的農家民宿。

IMG_9909
出水市鶴觀察中心的外觀。

IMG_1348
黑臉琵鷺站在這些巨大的鶴中,顯得特別細小。

IMG_9898
鶴町大米,人與自然共存的產品。

IMG_9877
在候鳥季節封閉的農中道路。

IMG_1300
出水市的日出。

IMG_9825
農田的特別保護地區。

英籍退休警自學做西貢空氣先生 力推民間監察守住清新

$
0
0

本年開始的「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西貢社區報《貢想》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平日走過西貢的大街小巷, 總能看見不少熟悉的面孔, 當中不乏外籍居民,但我們極少與他們交流,對他們的生活更是不甚了解。身穿運動服、背著斜腰包的蕭諾,看起來與一般退休人士沒有分別,但若仔細留意,便發現他頭上的鴨舌帽寫著「西貢之友 Friends of Sai Kung」字樣。這位英國來的西貢之友,年輕時曾是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警司,因為對香港念念不忘,退休後選擇在港生活,今日更有了一個新身分——西貢「空氣先生」!他熱心自學空氣質素監測,提醒大家為西貢守住清新。

_PWI6724

記者與蕭諾相約在西貢咖啡室Ali Oli進行訪問,自我介紹時,蕭諾竟拿出一張身分證讓我們「登記 」。身分證上面寫著中文字「蕭諾」,下面則寫著英文字 「Shirra, Guy」。蕭諾這個名字,比起幾年前被網民熱烈討論的「激烈的海膽」或是「屠龍麥粒花」等外籍人士的中文名,聽起來較為文雅。為何一位不懂中文的外國大叔,懂得起「蕭諾」這樣一個文縐縐的中文名呢?

蕭諾解釋,這跟他從前在香港警隊的工作有關。由於需要經常與市民接觸,殖民地政府要與本地華人拉近距離,因此雇用了一批中文造詣極高的翻譯人員,俗稱「師爺」。他們不但將政府公告翻譯成華文,而且為各部門的外籍官員和公務員起中文名字。來港報到之初,蕭諾這個名字,不知道有像末任港督彭定康爵士兩年前在香港大學演講時,被台下一位聽眾稱為 Mr. Pang(彭先生)一樣,被人叫做Mr. Siu(蕭先生) 呢?

對港念念不忘 回鄉「發覺自己不太適應」

問到蕭諾為何來港工作,當中有一段故事。他高中時原本立志成為一名獸醫,畢業後亦順利獲得愛丁堡大學錄取,修讀獸醫,後來卻發覺他並不想於大學耗盡7年青春,竟毅然輟學,到了馬來西亞的砂勞越 ,向當地中學生教授英文。

馬來西亞義教的經歷使蕭諾愛上遠東。於是,蕭諾經過英聯邦代辦的介紹,於1967年加入了香港警隊,日後還晉升為警司,直至1997年才離開警隊,開展退休生活。「退休後,我曾經離開香港,返回英國定居。可是,我很快發覺自己不太適應當地生活。」雖然一度返回家鄉,但對香港仍念念不忘,最終決定回港定居。

螢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7.37.17
越野長跑中開山闢路的經驗,使蕭諾開始關心西貢古道保育工作(「香港古道」專頁圖片)

跑出古道

蕭諾是一名越野長跑發燒友。訪問當日,他穿了一件運動衫。在左胸的位置上,繡了一枚襟章,中間有一隻正被追趕的白兔,上下兩邊寫著「Free China Hash 1995 2010 15years 209 run」——那是世界越野長跑組織「捷兔會」 (Hash House Harriers) 的襟章。成員要充當開路者的角色到荒山野嶺, 將繩帶捆綁在樹枝上,讓尾隨的參加者在叢林中可以識別路徑,猶如兔子和追趕兔子的獵狗。

這項需要開山闢路的活動不只是他每日主要的精神寄託,更成為他開始關心西貢社區事務的關鍵。2005年,蕭諾剛搬入西貢時,發現石路總是長滿了雜草。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蕭諾和朋友帶著工具刮除路上的雜草,發現了一塊刻上中文字的石碑,似乎指示著兩邊的方向和目的地。蕭諾便想起了以前在新界鄉村巡邏時所行經的古道,懷疑那條石路會否是連接村落和墟市之間的古道。 於是,自2007年起,他便開始關心古道的保育。他不但蒐集有關西貢和其他地區現存古道的資料,而且將資料集結成報告書,呈交予古物古蹟辦事處等政府部門作參考。此外,他還組織民間導賞團 ,以及編寫遊覽古道的指南等,向公眾反映保育的價值。

雖然付出了大量的精神、時間和努力於推動古道的保育,但蕭諾到最後仍是徒勞無功。儘管蕭諾寫了一份報告書,嘗試說服古物古蹟辦事處派遣專家檢查現存的古道,古物古蹟辦事處卻以安全為由,拒絕了蕭諾遣派專家檢查古道的建議 。在 2014年1月1日,他於香港古道的專頁上 ,寫了一則帖文:「儘管在這7年嘗試遊說香港政府保育古道,至今依然一無所獲 。」

蕭諾在民間引起的關注其實也不太大。 蕭諾開設了香港古道 (Hong Kong Boulder Trackways)的臉書專頁已有11年,按「讚」的人數仍只有約530人。 儘管如此,蕭諾沒有氣餒停止參與社區事務——不但沒有放棄推動古道的保育工作,更熱切投入了新的社區議題。

_PWI6862

從哮喘病者到空氣先生

2014年10月,蕭諾參加了一項名為Andy Naylor Track Section (ANTS)的長跑活動。活動紀念2012年不幸溺斃、本來亦活躍於西貢跑道的警司黎朗耀(Andy Naylor),並為黎朗耀的遺孀及遺孤籌集生活費。那時正值香港遇上霧霾,身為哮喘病患者,蕭諾猶豫要不要放棄參加活動,便到天文台網頁查找西貢的空氣質素水平。結果,他發現天文台只有將軍澳的空氣質素水平,卻沒有西貢的數據,連鄰近的馬鞍山也沒有。於是,他向環保署建議在西貢或鄰近的馬鞍山設置空氣監測站,但是遭到拒絕。 就這樣,他萌生了「自己空氣自己度」的念頭, 開設了西貢空氣監測站 (Sai Kung Air Monitoring Station) 的臉書平台。

蕭諾所得的空氣數據不是時常準確,甚至還顯得有點業餘,欠缺說服力。訪問當日,蕭諾從環保袋裡掏出了一個空氣監測機,向我們介紹 :「這個是從淘寶購買的,大概200蚊人仔。」

看到記者滴汗的樣子,蕭諾急忙補了一句 :「 若果想要更準確的PM2.5數據,空氣監測機的價錢當然會更貴,好像設置在我家的那一部。 」蕭諾仍然深信,他的空氣監測平台正在幫助西貢的網友。他解釋,天文台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裡主要測量的4種空氣污染物,其指標不但沒有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而且較美國等沒有嚴格執行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國家更寬鬆。以微細懸浮粒子 (PM2.5)為例,香港的PM2.5濃度限值以每年35微克/立方米為標準,但世衛卻是以每年10微克/立方米為標準。「這是很少人留意到的。我希望能夠行多步,方便一下西貢的網友。」

_PWI6785
_PWI6753

讀者或許會以為,蕭諾憑著「前警司」的身份及人脈關係,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發動西貢的社區變革、更快得到政府部門的回應,其實不然;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他儘管認識前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與陸恭蕙的交情,卻無助環境局接納他在西貢或鄰近的馬鞍山設置空氣監察站的建議。

蕭諾的民間空氣監測平台發展至今已有兩年,依舊由蕭諾負責檢查數據並將之上載,惟所使用的儀器已漸老化,數據有時並不準確。由於他本人時間有限,故數據並非每日更新。有時隔日,甚至隔週。至於參與人數由起初僅僅12人,增加到今日298人,但增幅仍然緩慢,在西貢的知名度也不高。蕭諾也坦然承認,大部份參與空氣監測站的網民都是西貢的外籍人士。儘管如此,他仍然對推動古道保育和民間空氣監測行動抱有希望,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居民知道和參與他的網上論壇,為西貢社區和香港出一分力。

後記

訪問臨結束之際,蕭諾對記者說:「我很少離開居所。這次到市中心來接受你們的訪問,對我來說,可算是一次最長的行程 (field trip)。」

對於後生一輩的西貢人,假日不離開西貢確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記得兩年前的暑假,記者參加了一個叫模擬立法會的活動,在那裡認識了一位西貢人。他在讀小學一年班時,已經在西貢居住,居住的年期,可能與2005年搬入西貢的蕭諾相約。 不過,他假日在西貢逗留的時間未必比蕭諾的長。每逢週末或假期,他便會離開西貢,到市區其他地方行逛;對他來說,西貢不是生活的地方,而是一所旅館,一個純粹用來睡覺的地方 。一年前,剛加入《貢想》成立之初,記者向他提起搞西貢地區報,請教一下西貢有什麼社區議題,想不到他竟這樣回答:「西貢咁悶,有咩好寫呀?來來去去,咪係行山、船p,同釣墨魚之類⋯⋯」

從外國來的蕭諾,卻默默為西貢做著一件又一件沒什麼人關心的事。旁人看著傻氣,影響力再微,卻是心繫西貢這個家的最好證明。

《貢想》記者:許耀樑 、李嘉慧
獨媒編輯:梁敏德

回應黃錦星局長為殘缺垃圾徵費方案的辯護

$
0
0

全球化監察與數個關注勞權、環保和的基層權益團體早前發表聯署聲明並召開記者招待會反對政府計劃向小市民徵費以減少都市固體廢物,其後發起了「反對政府垃圾徵費方案」專頁以進一步解釋我們的立場。於11月26日的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朱凱迪議員引述我們專頁提供的資料,指出膠袋徵費於2009年實施後,背心膠袋進口量持續上升,更於2016年創新高,而建築廢物徵費、排污費和提高亂拋垃圾定額罰款等政策,目標雖為「寓禁於徵」,但結果都是弄巧成拙,除了未能達到源頭減廢,亦造成嚴重和廣泛的非法棄置問題。

徵費針對消費者 未能源頭減廢

這正正凸顯出一項針對消費者而非問題根源的懲罰性徵費根本毫無建樹。消費只是供應鏈中的一小部分,而此過程發端自廠商的投資決定,然後便是原材料採購及提煉、生產、包裝、運送、批發、零售、宣傳、科研及技術開發等多個步驟。膠袋徵費只針對處於整條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忽略了其它會影響膠袋使用量的工序(如產品包裝、發貨、網購和速遞等)以及規管其他持分者或為他們提供減用膠袋的誘因(如濫發膠袋的零售商、貨物批發商等),自然對減少膠污染無補於事。

黃錦星局長表示第一階段膠袋徵費令膠袋使用量「減少八、九成」,但這個統計數字只包括大型超市,而覆蓋香港整個零售業的第二階段徵費成效其實明顯較弱 (僅減兩、三成),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店派發膠袋量不跌反升。據明報(2018年4月2日)專訊報導,環保署2016年的數字顯示棄置於堆填區的43億個塑膠購物袋當中,未印有可作分辨源頭的標識或記號塑膠購物袋佔八成,而總量亦按年增加近一成。若按徵費計劃涵蓋的零售類別作統計,便利店按年升九成、健康護理和化妝店亦升逾三成,超市則按年減少逾四成。只管徵費而不加強執法和改善配套,倒是鼓勵生產商和商舖「走法律罅」:洗髮水生產商以過渡性膠袋將洗髮水、沐浴露及護髮素綑綁式銷售、街市商戶濫發膠袋便是二例。黃局長把這些都說成政策的「成效」,實為斷章取義、誤導市民。

政府配套不足 姑息商界 市民無辜受罪

黃局長亦說到「非購物膠袋的棄置正正由垃圾收費全面覆蓋」,但垃圾的產生,跟上面提到的供應鏈一樣,都涉及許多不同步驟。有些垃圾本身其實是產品,只是用舊了、用壞了,卻因為收集這些物品的地方不足夠、不方便,以及回收再造這些物品的配套匱乏之下苦無出路,而成為垃圾。有些垃圾則來自生產商和銷售商的過分包裝,如一次性食品包裝、超市的蔬菜和水果包裝、裝著已經有獨立包裝的飲料和食品的紙箱或膠袋、網購和速遞公司使用的特厚紙皮、卜卜紙、印有品牌名稱的膠紙等。很多情況下,這些垃圾都是個體力量小而且處於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無法減少或者避免的,垃圾徵費方案卻矛頭直指很大程度上無辜的消費者,放過了真正從源頭製造垃圾的生產、進口和銷售商,結果恐怕只會跟膠袋徵費同出一轍,既無法有效減廢,亦令普羅大眾—尤其基層市民—無辜受罰。

非法棄置不解決 清潔工成代罪羔羊

黃局長提到建築廢物徵費成功減少堆填區的棄置量時,自己也承認非法棄置問題的嚴重性。由路政署、環保署和食環署資料可見,從2005年尾實行徵費起,非法傾倒投訴由2006年的3242宗倍增至2016年的7014宗,而環保署於2013年接獲近3000宗非法傾倒建築廢物及其他廢物的投訴,檢控數字卻只有173宗。大量建築廢物散落社區,如漁塘、棕地、山邊,官地和街道,或多或少也跟建築業為逃避懲罰性徵費而在民間堆填有關,同樣的問題在推行垃圾徵費後亦會浮現:如私營垃圾收集商將廢物棄置於堆填區由原本免費變成每公噸須付365元,勢令違法棄置的問題加劇,招惹蚊蟲鼠患,影響環境衞生及公共健康。對於現在的非法棄置問題政府仍未找到妥善解決辦法,倘若未來真的實施垃圾徵費,試問隨街棄置和沒有放進指定垃圾袋的垃圾會如何解決?黃局長說建築廢物徵費有具體成效,只是「死雞撐飯蓋」,而政府未有設定針對非法棄置的周全執法系統,更會令已經缺乏人手的前線清潔工友工作百上加斤,和加劇清潔工與居民之間的爭執。

局長計劃不周全 按量收費無法實現

黃局長亦解釋我們不應借鑒2008年開始實施的排污費的經驗來判斷垃圾徵費會否成功,因為排污費是「一個非直接嘅收費」,與「揼少啲慳多啲」的垃圾徵費的做法不同。但「揼少啲慳多啲」的前提,是能夠貫徹按量收費,而現時提議的垃圾徵費方案恰恰沒能做到這點!我們先姑且撇除垃圾袋的容量與垃圾重量其實無直接關係的問題不談。在有垃圾槽住宅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或物業管理處都需要為垃圾房的大型垃圾箱購買240公升和660公升的指定垃圾袋。若然是法團或管理處代所有住客購買,那麼徵費便會由所有住戶攤分,令住戶未能真正做到「揼少啲慳多啲」;但如果每戶都需要額外為自己棄置的廢物購買指定垃圾袋,又要面對管理費大幅增加,更會構成雙重徵費,有失公允。而在佔全港住宅樓宇15%的「三無」大廈中,即無法團、物業管理和居民組織的住宅,由於沒有專設人手每天收集放在每戶門前的垃圾,住戶均是自行將垃圾送去垃圾站或拿去回收箱,也有不少人習慣將垃圾棄置於街上的垃圾桶,或逃避「天眼」監察而隨街棄置。所以,現行配套下其實不可能做到按量收費,可見黃局長根本沒有分析清楚垃圾徵費實際運作時會遇見的問題便倉促想要立法。

如此短視的政策方針不是一個有為、負責任和想要實在地解決問題的政府應該推行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廢物處理政策必須以生產者責任制為本,透過行使公共權力向製造垃圾和供應鏈中真正有力左右廢物產生量的持分者問責,而非只針對消費者。「禁」和「徵」的行政手段應該相輔相成:既禁用一次性及多餘包裝和禁產不可生物降解等物料,亦向生產、進口和零售商徵收稅項,用作援助本地的回收和再造業,並在提高對環境有害物料的生產成本的同時,降低製造可回收、可生物降解物料及再生產品的成本,以提升這些產品的競爭力及普遍性,實實在在地減廢和營造妥善回收的風氣。

「北緯108度」?再說廣西海砂

$
0
0

坪洲填海關注組長期注意海砂開採問題,大家可參考我們在面書網誌及同時收在inmedia 的文章

早前廣西欽洲規劃了向香港機場三跑供應海砂,通訊社亦有報導。近日欽洲海事局刊登《公示》,就一個海砂開採地點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即類似香港的環境影響評估,EIA),公示內容主要是地點及邀請公眾就即將進行的環評涉及內容提出意見,負責進行環評工作的是浙江大學。

《公示》就開採海砂的位址的地理座標卻作如下闡述:

地理坐标:108°36′11.33″N~108°37′35.86″N,21°32′45.97″E~21°33′58.98″E,面积5.25平方千米,中心坐标:21°33′43.93″N,118°36′53.99″E。累计查明矿石体积1112.56万立方米(净矿体积900.28万立方米),开采年限为2年。

縱使不懂地理但有一定文字/數字理解能力的應會發現上述的「中心座標」(21°33′43.93″N,118°36′53.99″E)並不可能在四個定位座標的範圍內。而稍懂地理的應會進一步發現,四個定位座標竟然犯了低級錯誤——緯度是不超過90度的,《公示》極可能將「北緯/N」同「東經/E」錯調。還有,頭兩個定位座標值是108度,倘若它們原來真是指「東經/E」而非「北緯/N」,後面的「中心座標」卻用上「118度E」,相距10度之遙!在這情況下,我們無謂進一步估計真正的座標位置,正確座標還是留待有關方面進一步提供吧。

47572031_1970980549651246_6090074694411616256_n

如果連採砂地點的環評公示文件也有這種錯誤,並且能夠公佈,外人可以有信心嗎?假使他日公佈環評結論文件,讀者又是否要從基礎事實先核對一番呢?
而如果「#明日大嶼」 #填海 #海砂 要從廣西輸入的話…..

(文章初型見2018年12月4日的貼圖

Viewing all 156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