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保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5

亞洲公義能源轉型落後 區內各地需多邊合作交流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新北綠能6號:北新醫院(Credit 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

文: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

自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入第六次評估周期,已經發表了三份報告。第一小組報告(WG1)於2021年8月發表,再度肯定了氣候變化的成因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不爭事實,第二工作小組報告(WG2)於今年2月28日發表,關注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而4月4日則發表了第三小組報告(WG3),就全球氣候變化減緩的研究進行了一次梳理。來自全球65個國家及地區,278位科學家及35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考了超過18,000篇學術論文及59,212條官員和專家的評論,得出了這份WG3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碳排放必須見頂,或稱為『碳達峰』,並於2030年減少碳排放五成,否則以現時的排放速度,全球平均氣溫會繼續朝向本世紀末比工業化前上升攝氏3.2度,將會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災難。我們必須按照巴黎氣候協議的要求,加快氣候行動以控制氣溫升幅在攝氏1.5度內。

換言之,全球暖化仍在持續,但時間已經無多,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加快落實減少碳排放的措施。在此背景下,報告列出眾多各種氣候變化減緩行動中,以能源轉型最為關鍵。

Solar sharing system in Akita Picture (Credit AISES)
Solar sharing system in Akita Picture (Credit AISES)

亞洲能源轉型空間大 尚待開拓

剛好低碳想創坊於4月7日舉辦了『加快亞洲地區公義能源轉型網路:公民社會與商界的聲音』網路研討會,呼應了IPCC這份最新的研究結果。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中國內地、台灣和香港共13位專家,勾勒出區內能源發展的現狀和各地之間的異同,並就如何加快實現公義能源轉型提出了分析和建議。

IPCC報告指出了全球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技術早已成熟,過去十年的發電成本分別下跌了85%和55%,而兩者的發電量也可於2030年前比2019年以倍數增加,可見全球可再生能源在可見將來極具發展潛力。然而,來自兩岸三地的專家,包括北京磐之石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的趙昂、台灣環境規劃協會趙家緯博士和身在香港的筆者,以及日本自然能源財團的Mika Ohbayashi,分享了能源轉型的最新政策及發展趨勢,即使肯定各自地區的氣候變化減緩政策,但仍與歐美先進經濟體仍有一段距離,也顯然與IPCC報告提出的建議有落差。他們亦指出了決策過程同樣是自上而下,對如何制定和落實減碳路徑的具體細節等問題卻著墨較少。其實,這問題也常見於亞洲各地,需要當局共同面對和處理。

技術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和局限

其中日本東北大學Jusen Asuka教授及Mika Ohbayashi亦不約而同對於新科技的介入比較謹慎,包括重新發展核能技術,及應用碳捕獲和碳儲存等碳去除工程。即使綠色氫能等新能源技術具有相當發展潛力,而IPCC報告都有把上述科技都列為減緩的選項,但減碳的潛力視乎大規模使用技術的成熟程度、投資回報年期較長,高昂的成本以及潛在的安全風險等問題。

即使可再生發電成本已大幅下降,起始投資成本仍然較高,而且大量可再生能源上網可能產生的電網欠穩定問題,儘管財務上和技術上是可解決,但電網經營者及監管當局仍沒有認真看待。韓國氣候解決方案組織的Gahee Han分享了濟州島的例子,指出受電網經營者限制,即使可再生能源發電表現不遜燃氣電站,其產生的電力仍無法使用。此外,由於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關係而導致可再生能源零部件供應鏈緊張,原本降低了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可能因此而變得不穩定,也可能成為區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障礙。因此,監管當局應擔當核心角色,在衡量成本效益和風險下克服技術上的障礙,推動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能源轉型。

此外,未來亞洲各地仍會面對燃煤電廠如何加快退役的困難。氣候解決方案組織的Seukyoung Lee分享了當地兩家燃煤發電廠的例子。政府阻止了燃煤發電廠提前退役的討論,原因是擔心潛在高昂的補償要求,卻沒有評估補償的規模。由於亞洲大多數發電廠都是國營或公營壟斷企業,政府作為電力行業的監管者,一直沒有積極推動燃煤電廠退役。如何與發電商談判一套執行準則和提前退役機制,將是區域內需要應對的挑戰。

Samcheok_Coal-Fired_Power_Plant_South_Korea_by Ravikrishnan72_CC BY-SA 4.0
Samcheok_Coal-Fired_Power_Plant_South_Korea_by Ravikrishnan72_CC BY-SA 4.0

公義能源轉型的兩個問題:分配公義和程序公義

展望將來,亞洲地區能源轉型仍將會遇到機會和挑戰。Jusen Asuka教授引述他們的研究指出,只需要現有的可再生能源科技水平便可以滿足對日本的減碳要求,比起繼續發展化石燃料和核能產生更大經濟效益,製造更多就業機會。而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馬雅燕博士及香港科技大學Laurence L. Delina博士除了介紹公義能源轉型的重要概念,即分配公義和程序公義,也分別引用了對香港公屋戶和劏房戶的研究,以及引用東盟國家的例子,說明了我們須要顧及轉型過程中獲益和受損的人群,以公開、透明和平等的原則處理利益再分配的問題。

日本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Shota Furuya博士及台灣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的黃淑德分享了社區為本生產可再生能源的經驗,給亞洲各地作出了良好示範。而台灣更形成合作社模式,重視社區成員的平等參與和合理分配。兩位專家分享的例子都令人鼓舞,但目前都是規模較小及分散。他們同樣指出成功的因素,在於成員的參與意識,對社區其他成員的信任及項目的歸屬感,但仍需要克服法律和供電系統對合作社形式的挑戰。要大規模發展社區為本的可再生能源,都需要以此為鑑。

最後,能源轉型除了需要公共及私人融資的支持,亞洲投資者氣候變化聯盟的Anjali Viswamohanan亦倡議投資者須兼顧氣候減緩和適應於能源投資,將公義轉型納入投資的原則,包括關顧勞工、社區參與等。這項倡議尚在起步階段,但希望在可見將來有更多區內投資者在能源投資決策時將公義轉型視為核心價值。

今次的網路研討會涉及亞洲地區,涵蓋議題廣泛,短短三小時的討論明顯意猶未盡,但是屬於一個不錯的嘗試,為日後開創區域能源轉型的多邊合作和討論踏出第一步。而對於香港的參加者來說,值得向亞洲同行學習的經驗相當多。不過,最起碼可以做的,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仍需急起直追,而特區政府應盡快提升減碳目標,以回應IPCC最新報告及區內各地要達致的目標。我們期望將來與各位專家就個別議題再進行深入討論。

附錄
『加快亞洲地區公義能源轉型:公民社會與商界的聲音』網路研討會講者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北京磐之石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及創始人趙昂
日本自然能源財團事業局長Mika Ohbayashi
日本東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Jusen Asuka教授
日本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研究員Shota Furuya博士
韓國氣候解決方案組織研究員Gahee Han
韓國氣候解決方案組織研究員Seukyoung Lee
台灣綠主張綠電合作社主席黃淑德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博士
亞洲投資者氣候變化聯盟高級政策經理Anjali Viswamohanan
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雅燕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Laurence L. Delina博士
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莊陳有
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