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保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5

回應最新氣候變化報告:減緩氣候變化 香港須提高目標 加快行動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文: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

自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入第六次評估周期,於2021年8月發表了第一小組報告(WGI),再度肯定了氣候變化的成因,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不爭事實,到了今年2月28日發表了第二工作小組報告(WGII),則關注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而4月4日香港深夜時間發表了第三小組報告(WGIII),就全球氣候變化減緩的研究進行了一次梳理,再一次印證了假如我們還不加快採取行動,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平均氣溫將無可避免比工業化前上升攝氏3.2度,全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將難以挽回。城市在碳排放的角色也是舉足輕重,報告指出城市碳排放在全球所佔份額正在增加。2015年,城市碳排放量約佔全球62%,到了2020年更上升至67%-72%。

不過,報告亦指出了部分國家正在朝向控制氣溫升幅在攝氏2度內,而且全球已經有826個城市和103個區域採納了淨零排放目標,都是令人鼓舞的信號。對照香港的情況,儘管特區政府於去年發表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確定了2050年碳中和,以及達成碳中和的一系列目標,但是否能夠回應第三小組報告的分析和建議?低碳想創坊初步做了一些對比,並作以下五點回應:

一)全球必須盡早『碳達峰』及加快『碳中和』:報告提出2025年全球必須『碳達峰』並於2030年減少碳排放五成,才有機會避免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代表了必須從現在開始加快落實一系列的減少碳排放措施,而不是等到2050年才開始落實。《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在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提出了中期2035年減少碳排放五成,顯然與報告的建議有落差。我們希望盡早按照報告的建議,提升2030年的中期減碳目標。

二)可再生能源技術應及早廣泛應用:報告指出了全球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技術早已成熟,過去十年的發電成本分別下跌了85%和55%,而鋰電池成本也下降了85%。報告也預測如果各國朝向控制氣溫升幅在攝氏1.5度內,可再生能源可於2030年前比2019年發電量上升150-270%。《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了2035年前提升可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7.5-10%,到2050年佔15%,似乎未能把握價格下降的趨勢,亦未能與全球同步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

三)減少需求有助減少碳排放:比起以往主要突出能源和工業產業在減碳的角色,這次報告更為著重市民在參與減碳的重要性。報告提出了我們需要在資源需求上進行系統性變革,從減少肉食的糧食生產系統、少開車並促進步行、騎自行車和電氣化公共交通,及減少航空交通的運輸系統,到改裝樓宇為節能建築等。而要促成上述變革,需要個人行為的改變,而且更需要改變城市規劃的邏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空氣污染。大力發展區域供冷系統,和廢物減少和處理系統,及擴展城市的綠化地帶以自然方法進行碳移除都是城市需要考慮加強的方法。報告估計,減少資源需求可以使碳排放在2050年前減少四成至七成。儘管《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列出了上述部分措施,但並未有展示出系統性地對待資源消耗的問題,容易導致各自為政的情況。

四)建築節能的重要性:報告提出樓宇建築是可以在2050年前達致淨零排放,而且在未來十年內盡早採取行動至為關鍵。香港的樓宇建築能源消耗佔發電碳排放九成。相比起報告指出的淨零潛力,特區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的建築節能目標仍是過於溫和,現有的支援、監測和鼓勵措施俱屬自願性質,未能促使現有樓宇加快改裝,而新建樓宇也不是全部都符合節能標準。提升建築節能目標,強制化並資助現有建築節能措施,是加快推動樓宇建築淨零必然考慮的選項。

五)土地利用改變的碳排放:報告肯定了土地利用是碳排放和碳積存的重要來源,保護並恢復原有生態系統是有助於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可以積存碳在土地裡。不過,香港目前欠缺研究土地利用改變對碳排放的影響,也因此無法評估未來的大型基建項目對碳排放的影響,需要有關當局正視。

最後,香港在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下,須呼應報告提出的中期目標,提升2030年的碳減排目標,並制定出進取的減碳路徑,包括可再生能源目標及棲宇建築節能目標,以及一切確實可行的措施,包括所需要的財政支援以及投入資源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以支持碳中和目標和減碳路徑的落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