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新社(2021)歐盟氣候監測機構發布氣候觀察研究報告表示,今年六月北美洲的高溫天氣是有史以来最熱的6月,致命熱浪席卷北美部分地區,全球暖化的惡劣天氣影響日益嚴重。然而,天氣愈極端,人愈難減少碳排放;譬如天氣愈熱(凍),大家只會愈多開冷(暖)氣,但愈增加消耗,只會令天氣更極端,兩者變成惡性循環,所以必須及早減少碳排放。
UN-Habitat Urban October(聯合國人居署城市十月)提出『加快城市行動以實現無碳世界』作為今年10月4日「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的活動主題,另外在10月31日則以題為『適應城市以提高氣候韌性』舉辦世界城市日(World Cities Day)。聯合國UN-Habitat Urban October 邀請大家舉辦相關活動,並把活動資料放到它的網頁,主題標籤為 - #UrbanOctober #WorldHabitatDay #WorldCitiesDay。大家有興趣可以一齊舉辦一次跨城市學術研討會,討論各城市在實現無碳世界如何加快行動。
其中一項最容易落實和加快的行動莫過於推廣步行,減少開車。2017年中健康空氣行動在香港曾推動步行城市,提出了「我們是步隊」(We Are Transport)計劃,找我拍了一條短片介紹我的步行習慣和對步行城市的看法,當時我是每朝在中環落車,沿海濱長廊步行至金鐘,步行時間大約二十分鐘,健康空氣行動(2017)片中是這樣介紹:『中環至金鐘的距離不是很遠,姚松炎都會選擇沿海邊步行,一邊整理思緒。作為測量師的他,認為城市需要更多鼓勵步行的配套,例如公司設淋浴間,才能推動更多人於日常生活中選擇步行,從而城市規劃更能走向以人為本的方向,帶動一個良性循環。』
然而,可能因為香港的夏天天氣相當炎熱、潮濕,步行上下班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太可能辦得到的要求,即使步行二十分鐘上下班可能已經身水身汗,而且若果步行的環境欠佳,車水馬龍且污煙瘴氣下步行可能不是一種合適的生活建議。
相反,在片中當時我有提到外國也有不少類似的步行城市和配套設施鼓勵步行,我來了紐西蘭18個月,奧克蘭不但天氣清涼,而且空氣質素不錯,圖2顯示今日奧克蘭皇后街的空氣質素為佳(下雨天),圖3是奧克蘭過去20個月的每日平均PM2.5水平持續在綠色的50以下良好水平。天氣和環境均非常適宜步行,我的每日步行數字持續上升,從2019年的每日不足一萬步,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每日平均一萬四千多步,上下班全程步行,這城市的設計是傳統的從市中心向外擴散型,而且街道兩旁多種有樹木,亦有商店食肆和咖啡店,步行一小時已可到達大多數的市內地點,而且各主要道路均設有單車徑,相當方便,是很好的步行城市。
以下是我在過去兩年半的步行記錄,除了去年四、五月封城(lockdown)被困家中減少步行外,基本上的每日平均步行量持續上升。圖4顯示2019年的情況,在港時每月的平均每日步行數量均不足一萬,但自從11月來奧後,步行數量大幅上升,全年平均數為9150步。
在2020年四月和五月期間,由於疫情影響,全市停工停課60日,市民如無必要必須留在家中,因此步行數量急跌至少於6000;6月後疫情緩和,上下班開始回復正常,我的步行數量也開始回升至過萬,全年平均數為11342步(圖5)。
今年上半年的步行數量繼續上升,半年的平均數已達14702步,而且每月的數字相當穩定,反映步行已成為生活中的節奏規律(圖6),其中尤其是上下班步行更是一舉三得,既可省車錢,又可改善體質,更可環保救地球。
但紐西蘭居民大多有車,每間房屋幾乎每戶最少一個車位,步行並非主流選擇,這可能與他們經常開車往其他紐西蘭的城市有關。相反,由於單車徑的配套齊備(圖7),踩單車是較受歡迎的活動,每朝大清早6時左右常見一大群單車愛好者穿上專業的單車服飾一齊踩單車,令人回想在香港的「天光Ride」活動。
參考
法新社(2021)致命熱浪侵襲北美今年6月均溫創史上最熱,7月7日。
健康空氣行動(2017)姚松炎步行愛思考:城市需要更多步行配套,Youtube,11月29日。
圖7A 奧克蘭單車徑之一。
圖7B 奧克蘭單車徑之二。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