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2月8日)到九龍城回收便利點「綠在寨城」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目標人均廢物棄置量減四成,及回收率上升至五成半,長遠達致「零堆填」。上一份藍圖2013年起實行,期間本港人均廢物量不跌反升,惟黃錦星堅稱「措施做到加零一」,並歸咎於經濟表現及立法會未能通過固體廢物收費。
黃錦星大讚社區便利點 惟講不出全名
環保署為擴展社區回收網絡,於各區設立回收便利點,自去年11月起陸續開幕,至今已有22個。黃錦星表示,各便利點支援市民「一站式」回收玻璃、各類塑膠、紙盒、電池等,並支持空間不足的單幢大廈作回收。他又形容於各區設立便利點屬「里程碑」,惟須工作人員提醒才能準確講出「區區回收便利點」的全名。
各便利點設有洗手盆,方便市民清洗膠樽、鐵罐後才放入回收箱。市民亦可以新推出的「綠綠賞」積分卡,在各便利點回收儲積分,更可透過二維碼與家人、公司一同儲積分,兌換食品及日用品等獎賞。
人均廢物量上升 仍讚「措施做到加零一」
黃錦星指,回顧《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除固體廢物收費未獲立法會通過,其餘20項主要措施均已落實或正在實施,包括教育宣傳用途的「大嘥鬼」深入民心、膠袋徵費落實、多個轉廢為能設施投入運作。他又指,政府落實了多項額外措施,包括回收基金以及回收便利點,大讚「措施做到加零一」。
被問到本港人均廢物量於減廢措施實行後不跌反升,黃錦星承認人均廢物量依然高企,但仍為措施護航,指因近年「經濟做得唔錯」、立法會未通過固體廢物收費等因素,導致數字上未能反映成效。
目標廢物量減四成 將再興建焚化爐
至於新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黃錦星展望能夠達到三個願景,包括全民減廢、資源循環及零堆填,達到人均廢物棄置量減四成,及回收率上升至五成半的目標。
他表示具體措施包括增加分類回收、善用科技轉廢為能或轉廢為材,以及正計劃興建第二個焚化爐。提到再興建焚化爐,他強調目前石鼓洲焚化爐雖未完成興建,但工程並無超支,而本港近7至8年間已積累相當轉廢為能的經驗。他又指,希望能在本立法會年度內通過固體廢物收費。
被問到藍圖內容空泛,黃錦星承認「寫得唔係太清楚」,但強調已有清晰的「大方向」,形容內容「務實、進取」,「將香港向前看」,有望達到零排放、碳中和的願景,只是細節仍需與立法會溝通及作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