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為編輯所擬。
相信大家近日都已經從其他渠道看到九龍塘配水池內的古典風格建築特色,然而這種設計的配水庫在香港並不常見。政府提到目前仍然有四座戰前興建的配水庫,但即使包括已拆卸的戰前配水庫,絕大部份都是以鋼筋混凝土建造。但在1902年的鋼筋混凝土建造技術,可能仍未能興建面積較大,或是承壓力較高的建築物,因此仍要使用傳統的拱型建築技術,而同其或更早期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配水池,面積容量亦未及九龍塘配水池。
然而,現存另一座紅磚建築配水池,亦是位於九龍區,而且落成年份比九龍塘配水池更早,就是位於京士柏信旗山的第一代油麻地配水池。英國佔領九龍半島後,尖沙咀、油麻地等地開始發展,紅磡亦發展成工業區,人口增加引致水源短缺,但由於領地內沒有高山峽谷,未能像香港島般興建水塘儲水。因此,英政府於1890至1895年期間在何文田一帶的丘陵地帶興建三組地下水收集設施,以堤堰欄截地下水,並利用豎井收集,再經水管送到油麻地抽水站,抽送到附近山頭上的配水池,以及紅磡配水池(同樣是紅磚建築,現址為何文田港鐵站屯馬線部份,但相信早在興建山谷道邨時已被破壞)。
這個地下水集水系統使用到九龍水塘系統開始供水後便停用,但仍然保留到部份建築物。油麻地果欄對面的紅磚屋,就是抽水站的其中一部份;而上面提及的第一代油麻地配水池,亦是其一。為何筆者會特別提到這個配水池是第一代?因為在1932年,工務局在同一個山頭,興建了另一個規模更大,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配水池,而這個第二代配水池亦早已重建,但第一代配水池上方後來成為天文台氣象站,因而未受到破壞。
至於上文提到的豎井及截流堤堰,由於城市的發展,未知地底會否仍然有遺跡存留了。在此標示這三組設施的大約位置,看看將來若有大規模的挖掘工程,會否露出少少痕跡:一號井位於培正道與文福道交界,二號井位於亞皆老街與窩打老道交界,三號井位於衛理道與公主道交界。
從「Hong Kong Historic Maps」網站內的一份1901年地圖,可以清楚見到地下水集水系統的各項設施以及集水區範圍,各位可在以下網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