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2020年9月23日- 政府今日舉行2020年《施政報告》環保界網上諮詢會,七個環保團體包括綠領行動、綠色力量、綠惜地球、綠色和平、長春社、環保觸覺及創建香港,要求特首將垃圾徵費列為首要落實的環保政策,促使立法會盡快重啟《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下稱垃圾徵費草案)的審議程序。同時將現時僅在3區試行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下稱「中央收膠」),盡快擴展至全港18區,並積極推動更多源頭減廢政策。
綠領行動、綠惜地球、綠色和平、長春社及創建香港代表出席了是次諮詢會,並用上寫有「垃圾收費 刻不容緩」的設計作為虛擬會議背景,以表達對垃圾徵費遲遲未能落實的不滿,並促請政府積極推動相關法例立法。
會議由特首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及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主持,與環保團體會晤共兩個半小時。會面議題和重點包括:
垃圾徵費 刻不容緩
有份發言的環保團體代表及環保界人士約33人,當中約20人提及減廢回收政策,有約11人提出並表示贊成垃圾徵費,成為會議的主流意見。草案在立法會法案委員會經歷16次會議仍未能表決,在今年6月被迫終止審議。特首在諮詢會表示,政府並無收回草案,法案仍有待立法會審議。環保團體促請政府清楚說明於立法會復會後,推行垃圾徵費議案的具體程序,讓公眾明白垃圾徵費的進程。我們希望政府不能只將責任推卸給立法會,而應更積極與立法會議員溝通,認真考慮吸納公眾和議員對草案提出的建議,包括回收配套及執法人手不足等問題,讓垃圾徵費草案能完成三讀審議通過,令拖延15年的垃圾徵費有望於明年落實執行。
環保團體認為,政府自2005年推出「都巿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並建議垃圾徵費,經多次諮詢後社會已有廣泛共識,市民對垃圾徵費持正面態度。2018年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達每日1.53公,要符合環境局於《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提出的人均棄置量減至2022年0.8公斤的目標,實施垃圾徵費刻不容緩。
擴展「中央收膠」至18區
環保團體亦建議,將「中央收膠」在現時僅限於東區、觀塘和沙田區,擴展至18區,並向市民公布具體時間表,讓市民共同監察,挽回公眾對回收政策的信心。擴展「中央收膠」地區,能方便市民參與回收,達至減廢和回收雙管齊下。同時,分類回收能帶動更多環保產業的回收商機,變相鼓勵更多人投入環保行列。
積極推動更多源頭減廢政策
除垃圾徵費及「中央收膠」計劃外,環保團體期望施政報告加大力度推動源頭減廢政策,包括: 落實飲品(即棄)容器的生產者責任制、規管發泡膠等即棄餐具及包裝及規管超市過度包裝。
總結
總括而言,環保團體在諮詢會表達了實施垃圾徵費,是今屆政府環保政策重中之重的訊息。特首在會上表示垃圾徵費是有爭議及困難,但會繼續推動。環保團體希望特首能言出必行,迎難而上,推動立法會盡快通過垃圾徵費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