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以來,人類總對鳥類數量的變化為之着迷。早在公元前,亞里士多德就已觀察到鳥類在夏冬之間數量的變化,他曾記載:「部分鳥類,如水鴝會在冬天化身成歌鴝;有些則會冬眠,例如燕子,他們會聚集在一起,並到湖底度過寒冬。」那時的世界,尚未知道鳥類那夢幻般的遷徙行為。1822年,德國一位獵人射殺了一隻白鸛,卻發現其頸部竟被一枝來自中非部落的箭所貫穿,自此,人們意識到鳥類具飛越千里的遷徙行為,也不禁驚嘆大自然的神奇,科學家也為之着迷,中外詩人更常以候鳥為題,感嘆季節之變換。
香港的四、五月,是精彩的鳥類遷徙季節。上萬候鳥由南方的度冬地,飛越萬里來到北方繁殖,當中不少會在香港稍作停留,以補充體力。米埔自然保護區正是欣賞這大自然奇觀的上佳之地。彎嘴濱鷸(Curlew Sandpiper Calidris ferruginea)是春季遷徙的香港常客。牠們於澳洲等地度冬,春季沿着赫赫有名的東亞澳大利亞遷飛區,飛達俄羅斯北部地區繁殖。遷徙時,會在東亞寥寥可數的地方稍作停留,香港便是其中一站。牠們在三月開始陸續在香港出現,大家可找到牠們的蹤影。而到四月中下旬,牠們在香港的數量到達頂峰,達至六千隻之上。可是去到五月下旬,牠們在香港便難以一見。
今年3月21日,我們在米埔進行常規水鳥環誌工作時,捕獲一隻戴有金屬腳環的彎嘴濱鷸。翻查紀錄後,赫然發現此鳥是在2002年4月13日前首次環誌,至今約18年了。當時,此鳥已被判斷為成鳥,意味着牠是2000年春季或更早時間出生,即最少達19歲。根據文獻記錄,最長壽的彎嘴濱鷸為19歲,而我們的發現,將可能打破已知紀錄,刷新最長壽的彎嘴濱鷸記錄!我們更相信此鳥20年間在西伯利亞和澳洲來來往往,已經累計飛越了400,000公里的距離,比相距地球和月球的距離更長(384,000公里)!小小鳥兒,活力可真驚人。
抬頭欣賞成千上萬的候鳥,在天空飛行,這畫面總震懾人心。今年的5月9日是世界候鳥日,讓我們共同欣賞、讚嘆候鳥遷徙的偉大,同時也不忘關注牠們所面對的種種環境問題。請大家好好珍惜,保護水鳥和其棲息地,為我們的下一代保留這彌足珍貴的景象。
鳴謝:香港鳥類環誌組及水鳥環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