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保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4

60年歷史本地唯一船廟或難保

$
0
0
內容: 

更多相片可見

本港唯一的船廟,銅鑼灣避風塘的的水上三角天后廟,擁有近60年歷史,最快年底將要離開海上,遷至近岸,岸上的廟宇工程已經大致完成,只待渠務批文需處理。廟宇上岸,政府無意介入保育,連評級都沒有,意味著船廟可能荒廢,水上獨特的科儀亦隨時間消逝,改作較簡單的陸上打醮,香港唯一的船廟亦隨時代步入尾聲。

DSC02711

船廟也移民

廟宇的負責人梁生,回憶他與船廟故事:「起碼有59年到60年的歷史,我小時候已經見到廟喺度。現在已經是第三代的廟宇,以前在舢舨的上有神位。」木船上的天后廟,所費不菲,他花上60萬買船,再用20萬安裝纖維板防水,加上裝修用上超過100萬元。 船廟是一架兩層高的木船,船的上層有中式宮殿,下層正門裝修像廟宇的正門,放着石獅和牌匾。船倉內有點前舖後居,內裏有生活用具,中間放著神壇及半世紀前的精緻木雕。他望著木雕,也有故事。「 大部分都超過半世紀的事,現在油麻地還有一間舖頭可以找到,現在大陸師傅雕刻木頭。 」 他感嘆,如果用金箔就好了,不用再逐年上色,廟的陳設古舊,他都珍而重之。另外,擺著神枱上,幾尊天后的神像,也有不同來歷,有來自澳門、蒲台島、桂山島,還有澳門的三角島。

DSC02694

梁生上岸二十多年了,但他有時間就一直留守在 船廟 上 看守著阿媽(天后)。他來自澳門,但卻沒有當地身份證。漁民的世界是隨波逐流,沒有固定居所,小時候,第一代的廟宇在澳門珠海附近的三角島,二戰為了逃避日軍舉家和神像,走到澳門,再輾轉到香港大澳。他指着天后像旁的石頭:「這廟最古老的就這個像,以前我們逃亡時不見了,後來再回三角島也找不到,幾十年前,島上有工程,有地盤工人主動找到這塊石頭送給我們,說是從前的神像。」他當漁民技巧今天已經過時,那個年代香港漁業興盛,他就是那些捕捉黃花魚為生的漁民,用耳朵聽著黃花魚遊過的聲音,生活容易,賺錢很多,令天后的信仰更深入他的心中。

以前廟前有一塊小沙灘,後來他們回到那個沙灘,希望尋回那塊石頭,偏找不獲,後來沙灘發展,有地盤工人打電話給他,他才找到成日那塊石頭。

今年年尾他打算上岸,這隻船有何用途,他說不上。只是不希望拆掉,但他直言無法帶船上岸。希望還能保留下來,給下一代年青人了解漁民的生活,但是政府沒有聯絡他,也沒有任何古蹟評級。相對上岸,對於神廟的發展,過去他一直想搬到香港仔因為漁民比較集中,每年只有節誕的一天才可到香港仔,但是政府不批准長期停泊在香港仔。今天漁民不多,參拜的人不多,最多是節誕之時。反而水警更尊敬天后,每年節誕,他們都預留一位酒席參與其中。

DSC02700

水上的儀式難再見

搬上岸有何打算呢?梁生坦言儀式會不同了,現時漁民凋零,每次花上不少心力,辛辛苦苦才找來十幾艘船,把紙紮鬼王會放在船前頭,從銅鑼灣西面出發,過南丫島,化掉鬼王,再從避風塘的東邊走回來,來回需要近兩小時。對於他們十幾位老人家說,辦節誕只有做得一年得一年,只有很少的年輕人幫忙。他說:「要後生請假過嚟幫我手, 不太好意思。」

醮誕很辛苦,他仍堅持,不過他感歎如果廟宇上岸,也許他會請示阿媽,不做海上儀式了。歷史和文化需要承傳,茲茲在念,臨別時,他記起上年西九M+過來拍攝節誕的儀式,但仍未有給他片段,相當可惜。

DSC02683

DSC0268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